旗後天后宮古蹟歷史
古蹟評定基準
-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旗後天后宮基本資訊
古蹟名稱 | 旗後天后宮 |
---|---|
古蹟編號 | 19851127000079 |
古蹟級別 | 直轄市定古蹟 |
古蹟類型 | 寺廟 |
古蹟登錄理由 | 為高雄地區最早的天后宮,其平面格局屬兩殿兩護室之形式,前殿與正殿間又以一亭相連。 中門石獅造型優美、石質堅良,尤以廊牆下花崗石花鳥堵最具古拙味;木門扇上的歷史人物及麒麟木雕,姿態生動栩栩如生,皆為不可多得之民間藝術傑作。 |
古蹟登錄法令依據 | <<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項第1款 |
古蹟縣市 | 高雄市 |
古蹟地址 | 高雄市旗津區高雄市旗津區廟前路93號 |
經度 | 120.2685232169 |
緯度 | 22.613481091589 |
所屬主管機關 |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
相關網站 | 旗津天后宮官網 |
旗後天后宮地圖資訊
旗後天后宮建築與使用情況
- 建築特徵:香火鼎盛,廟內尚存有清光緒12年銅鐘一口,清光緒壬辰(18年,1892)木質對聯一副,文曰:「旗峰煥彩得光照,鼓嶼來潮汐信通」,及「敕封順天聖母」古匾一方,又有年代不詳之古香爐一座,花崗石柱礎八根,文物紛佈,古趣盎然,彌足珍惜。
- 室內裝修:
- 使用情形:該廟又為旗津港口出入者必來膜拜祈安,因此常在廟口立碑示諭眾曉,故有清咸豐9年(1859)的「船戶公約」,與清同治6年(1867)的「嚴禁汛口私抽勒索碑記」,惜碑佚一,今僅存同治年之碑。 民國74年(1985)11月經內政部指定為第三級古蹟。
- 使用現況:該廟主祀天上聖母,目前由天后宮管理委員會負責管理;天后宮為漁民守護廟,平日供民眾參觀膜拜。
- 重點維護事項:每年編列清潔維護及古蹟修復費加以維護。
旗後天后宮相關分享
旗津天后宮創建於康熙12年,至今將近有350年歷史,是高雄最古老的媽祖廟,在這百年的歲月裡,天后宮座落於旗津老街,面向打狗港,見證港口的興起,保佑著往來的船隻,是當地的信仰中心之一。廟內保存多項古物,被高雄市政府列為市定古蹟,今年(2022)天后宮將於10月1日開光鎮殿媽,並於10月29~30日舉行祈安繞境大典,除了旗津在地宮廟贊境外,更邀請北港朝天宮、大甲鎮瀾宮、台南大天后宮等多間媽祖廟一同參與,是一場令人期待且不容錯過的在地盛事。 【歷史沿革】 清康熙12年(1673年),福建漁民徐阿華出海捕魚途遇颱風,狂風驟雨,船隻漂流擱淺於旗後(旗津舊稱;因旗後山的西側陡峭垂直入海似旗幟,沙洲似旗桿,而村落又在山下,似旗幟之後,故稱為旗後),徐阿華發現此地依山傍海,不僅適合安居,更是天然極佳的捕魚場,便邀同鄉漁民洪應、王光好、蔡月、李奇、白圭、潘淑等及其家眷六戶渡海來台定居於旗後,並恭請湄洲媽祖金身一同前行,於現址以茅草搭建小祠奉祀,名為「媽祖宮」,即為今日的旗津天后宮。 康熙30年(1691年),徐阿華有鑑於人口漸多,旗後越來越繁華,擔心廟宇土地被霸占,與六姓戶共擬「墾耕公約」,量測地界,標明廟地長三十九丈,闊十九丈,以曉示眾,不得侵占過界,違者嚴懲。 乾隆30年(1765年),媽祖宮由茅草竹屋改為石造小廟。媽祖宮第一次大規模修建,在光緒13年(1887年),由洋商張怡記重建廟宇,共計建六間,並更名媽祖宮為「天后宮」。大正15年(1926年),信眾蔡吉六從唐山購買紅磚、石材、木料等建材修葺廟宇,此乃天后宮第二次大規模修建。第三次重建,在民國37年(1948年),由信眾蔡文賓等人籌資重修天后宮,改建為兩殿兩護室,奠定今日天后宮之貌。歷經多年,天后宮破損斑駁,老化嚴重,於民國107年(2018年)第四次大規模整修,將神像暫時安奉於廟前臨時宮,耗時三年,於去年(2021年)重開金門,入火安座,百年古蹟,重現風華。 【烏魚拜媽祖】 相傳旗津早期漁產豐富,由其是每年南下洄游的烏魚,多到抓都抓不完,天天滿載而歸,吸引了許多漁民搬遷至此,然而無節制的捕撈,引起烏魚們的憤怒,漁民將捕到的母烏魚殺掉,取其腹中的魚卵,小魚無法出生就被殺害,導致烏魚群大量的減少。 憤怒的烏魚為了報復漁民,便在月圓之時,化成魚頭人腳的妖精跑到岸上,利用鈴鐺聲吸引小孩的注意,若晚上沒睡覺的孩童被鈴鐺聲吸引抬頭望向窗外,與烏魚精對到眼時,魂魄就會立刻被勾走,變得目光呆滯,不吃飯也不說話,村莊多位小孩受害,嚇得旗津居民人心惶惶,便前來求助媽祖,烏魚也向媽祖告狀痛斥漁民過度捕撈的行為,媽祖在了解烏魚的苦衷後,顯靈告訴漁民不該無節制的捕撈,要給魚群一條生路,在每年冬至過後的15天內禁止捕魚,並需舉行海祭。漁民在了解自己的過錯後紛紛遵守指示,烏魚感念媽祖的幫忙,每年洄游到台灣時,都會進入打狗港,在海面跳躍朝拜媽祖,感謝媽祖的慈悲與幫助。 【廟內文物】 旗津天后宮留有多項文物,其中康熙12年(1673年)渡海來台恭請的媽祖聖像,與隨同迎奉的虎爺將軍神像和石雕香爐最為久遠。光緒年間,一艘王船漂流進旗後港口,廟方將其請進天后宮,目前百年王船安奉於廟內,受人民膜拜,保佑漁獲豐收。 天后宮也收藏著多方古匾,清光緒15年(1889年)鳳山縣正堂李鍵與安平鎮理打狗炮台欽協萬國標各敬獻「鑒觀不爽」、「普濟蒼生」匾額一方,隔年天后宮增奉呂仙祠時,信眾贈「修善堂」匾額,大正15年(1926年)澎湖籍村民獻「祐我鄉民」匾額一方,昭和14年(1939年)善信喜獻「聖扶兩瀛」之匾額。 佇立與廟旁的兩座石碑,分別為咸豐9年(1859年)立的「船戶公約」與同治6年(1867年)清朝政府所立的「嚴禁汛口私抽勒索碑」,前者民間所立的石碑,打狗港是由瀉湖發展的港澳,港內多淺灘、暗礁,無法容納大量船隻進港,且需以竹筏小船引領入港,船戶們立此約互相扶持,違約者罰戲一檯、燈彩一付;後者講述打狗開港後,往返於台灣大陸的人民,時常被旗後駐防官員藉機勒索錢財,若不從多被動用私刑或行李搶散,清朝官員為防止此類事件再發生,以碑文公告,汛口官兵自應奉公守法,不該私抽勒索,若在犯者從嚴究辦。天后宮還保留著光緒12年(1886年)信眾敬獻的鑄鐘一口與光緒18年(1892年)和大正15年(1926年)的兩副木刻對聯等具有歷史價值的古物。
這是高雄第一座媽祖廟,也是在地旗後人的信仰中心,我從出生後就在這裡拜,雖然小時不甚聰明,但是後來還是有保佑進入打狗一中就讀,實在是太靈驗了。 旗津天后宮建於西元1673年(清康熙12年),當時福建裔漁民徐阿華於台灣海峽遭遇颱風漂流至旗後,發現旗後此處地理環境優異,故返鄉帶領家眷移居,並邀集同鄉漁民洪應、王光好、蔡月、李奇、白圭、潘踄等六戶人家,一同前來旗後開墾,同時迎奉媽祖神像來台,即為今日旗津天后宮之前身。 旗津天后宮於1985年(民國七十四年)由內政部公告為「國家三級古蹟」。
高雄媽祖首廟旗津天后宮,古蹟名稱旗後天后宮,俗稱旗津媽祖廟,位於高雄市旗津區,奉祀海神媽祖。 廟宇初建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前身為明鄭永曆二十七年間,也就是清康熙十二年間(1673年)所建的「媽祖宮」,為高雄最早供奉媽祖的廟宇。 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正後是高雄市政府所公告的直轄市定古蹟。 清乾隆年間(18世紀)媽祖廟由庄民鳩資重建,光緒十三年(1887年)天后宮第一次大規模修建,大正十五年(1926年)信徒蔡吉六發起修建,並著重保存其古拙面貌。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再次大規模整。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列為國家三級古蹟(目前為市定古蹟)。民國一百零九年(2020年)歷時三年古蹟修復完工,並於隔年10月16日入火安座。
位於高雄市旗津老街上的天后宮是有300多年歷史的廟宇,不僅是高雄市定古蹟,更是旗后地區民眾的信仰中心,因為年久失修,廟宇整建了好幾年到了去年才完成;廟體雖新,但不失古蹟莊嚴肅穆的感覺,還有這塊有意思的“ 鑒觀不爽 ”匾額。
門口的石獅子是青磐岩雕刻的 古時候一隻張口 一隻閉口 張口的公的 門口的是天公爐 拜天公的 道教的用 純佛教的沒有 有門簪 進廟宇 龍進虎出(面對廟 右進左出) 樓梯是拿壓艙石做的 花崗岩 有洞 可以吊 神官 手拿如玉(如意)加官進祿(鹿)富貴進爵 門神(秦叔寶、尉遲恭) 三通五瓜 匾額有清朝跟民國的 拼貼 是手工的 日治時代使用薄瓷碗 民國後用玻璃 玻璃剪現在才有 人物是泥塑 衣服再拼貼 山牆 魚龍是用來排水的 福祿壽 財子壽 有抱一個小孩 王船 這台是吳姓王爺
旗津老街從渡船頭方向一走進來3分鐘就會到的媽祖廟,裡面非常特別可點行船平安燈,外面許願池拿硬幣🪙要丟中媽祖前方的鐘再掉進去盆中聽說最靈驗,這座媽祖廟也是古蹟,整理維護的很乾淨,到旗津可走進來參拜 …
目前天后宮已改建完畢,廁所也可外借 雖然我不是本地人也沒有親朋好友住在這邊,但每年都會來參拜媽祖,附近有間不一樣赤肉羹(創始店),還有斗六冰城個人特別推薦路過可以試試~
地方信仰中心 翻修整理的蠻不錯的 外面還有一個許願池 在等食物的同時 帶小孩打發時間互動一下真不錯
整體維持的很乾淨舒適 夜間的廟埕有街頭藝人表演 許願池還有觀音庇佑著心想事成 與旁邊吵鬧的市集彷彿二個世界
百年歷史的老廟 走進廟內?彷彿 心境心靈上得到 無比寧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