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凱族好茶舊社古蹟歷史
魯凱族的好茶聚落位於霧台鄉溪南隅,南隘寮溪北側。好茶原稱「Kochapongan」,根據移川子之藏的資料,在1650年荷蘭的古文書上記載了七個社名,及包括舊好茶的舊稱「Kochapongan」(古茶布安)1,則可證明好茶社於350年前已經確實存在。清領時期文獻如清康熙59年(1720)《重修臺灣府志》、清乾隆29年(1764)《續修臺灣府志》、清乾隆29年(1764)《重修鳳山縣志》、清光緒20年(1894)《鳳山縣采訪冊》等志書皆記為「家者惹也社」。 傳說在600多年前,原本居住在台東的魯凱族,始祖Puraruyan,從台東的Shikiparichi(位於太麻里的Tavoari和今天的知本之間)帶著一隻雲豹來到霧頭山狩獵,到了Kochapongan附近的Karuskang,飲用了瀑布的甘甜山泉水後不願離去,始祖於附近勘查後,認為該地適合居住,便回台東帶領族人越過中央山脈來到這Kochapongan的地方居住,該地因此有「雲豹的故鄉」之稱,而這地區的魯凱人也自稱為「雲豹的傳人」,不僅奉雲豹為神獸,並且訂有禁獵雲豹的習俗。發展出石板屋的獨特文化,頭目家系傳承累積至今,至少已有20代。該地區標高約在海拔950到1050公尺之間。 舊社於三百多年前,因聚落不斷的發展擴大,開始尋覓新地,而移居阿禮霧台等地,另由阿禮、霧台與神山等社之系譜及傳說,也可以得知是由好茶分出建立的部落的。因此,魯凱族在中央山脈西側的發展,好茶舊社扮演重要角色。好茶因與上述這些部落有血緣關係,彼此會相互支援,但與西南方及西北方之達來、馬兒、筏灣等部落,則因領地範圍爭執,而彼此征戰與獵首。
古蹟評定基準
-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魯凱族好茶舊社基本資訊
古蹟名稱 | 魯凱族好茶舊社 |
---|---|
古蹟編號 | 19910524000003 |
古蹟級別 | 國定古蹟 |
古蹟類型 | 其他設施 |
古蹟登錄理由 | 具有保存價值 |
古蹟登錄法令依據 | 文化資產保存法 |
古蹟縣市 | 屏東縣 |
古蹟地址 | 屏東縣霧台鄉屏東縣霧台鄉好茶段 |
經度 | 120.73639083919 |
緯度 | 22.699351560298 |
所屬主管機關 | 文化部 |
相關網站 | - |
魯凱族好茶舊社地圖資訊
魯凱族好茶舊社建築與使用情況
- 建築特徵:好茶舊社之石板屋建築,用料以當地盛產之黑色板岩與林地中的檜木與杉木等等木料為主要之建材。以較柔軟的灰色板岩堆疊為承重牆體,於兩列承重牆體上置原木為樑,樑上鋪設堅硬的黑色頁岩為前簷長後簷短之屋面。屋後則鑿山壁,再以板岩堆疊為後壁兼做擋土牆,前簷下則豎立頁岩為牆體,並豎立頁岩為前簷桁之斜稱,內部地板亦舖以頁岩。 後期由於受現代用材影響也有使用鋼筋混凝土建屋的案例,因此,聚落內的建築形式除了有上述之傳統家屋樣貌之外,尚有以鋼筋混凝土建築之教堂、學校與警察駐在所,或與當地建築工法結合的半鋼筋混凝土的教堂。 (1)警察局-國民政府時期改建為混凝土的建築,為一棟平面呈長方形的一層樓平屋頂建築,目前門窗均已損毀不見,僅存牆體與屋頂。 (2)學校教室、操場與司令台-學校教室屋頂坍塌,僅餘牆體部分,周圍及教室內也為相思樹等植被所覆蓋,操場目前尚維持空曠草坪的狀況,野生植被尚未入侵,不過,此種狀況也可能在無人管理、土壤逐漸恢復地力後,造成雜草野生植被叢生的狀況。 (3)教堂-教堂共有循禮教會、長老教會與天主堂三座,巡禮教會與天主堂兩座建築之左右兩側山牆仍用板岩以傳統建築構法疊砌為牆體,唯鄰道路之前牆與背牆以鋼筋混凝土建築。三座教堂目前皆處於半傾毀狀態,多數僅留牆體,屋頂則早已坍塌。
- 室內裝修:
- 使用情形:民國六十六年(1977)在此居住的魯凱族部落開始向西側的河階臺地遷村,政府為了改善環境,也提供相對的輔導,至68年(1979)7月全部落成,成為今天新好茶村裡的新好茶社區。2008年莫拉克風災造成新好茶淹沒,山區大面積崩塌毀損步道,嚴重衝擊長期以來族人返鄉的努力。近年文資局經由人才培訓方式,協助該聚落進行七棟石板屋修護及保存工作,目前維護良好,另外步道、廣場等公共空間則已進行環境整理。
- 使用現況:因位處深山,人煙稀少,該聚落僅剩七棟石板屋保存尚屬完整。另外步道、廣場等公共空間則已進行環境整理。
- 重點維護事項:古蹟本體維護
魯凱族好茶舊社相關分享
[1]徐欽輝關於魯凱族好茶舊社的評價:
舊好茶部落曾經荒廢一陣子..現在已經開始整理..乾淨優雅的石板屋..可惜現在還沒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