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園|探索其他設施類型古蹟的深遠歷史

傅園古蹟歷史

傅斯年先生為「五四運動」時的學生領袖,也是著名的歷史學者,但他最為人稱道的則是擔任臺大校長時期的貢獻。他的精神與風範卻長留臺大,成為臺大人永遠的校長。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國民政府接收原「臺北帝國大學」,並改制為「國立臺灣大學」,傅斯年先生則於1949年出任校長。國民政府遷臺後,臺大學生激增,校內師資與各種資源均極度缺乏。傅校長一方面堅持學術標準,積極延攬師資,並向政府爭取資金,照顧學生,並致力提高臺大的教學與研究品質。 人們後來紀念傅校長,不僅在於他對臺大制度與建設的貢獻,更在於他支持人權及學術自由的堅定立場。他為維護學術尊嚴,嚴拒軍警闖入臺大校園,在「四六事件」中更堅決反對沒有足夠證據就逮捕學生,並成功促使許多無辜學生重獲自由。他期勉師生的「敦品、力學、愛國、愛人」,日後則成為臺大校訓。 傅斯年校長於1950年12月下旬猝逝,全校師生至感哀痛。校方於1951年1月召開兩次「紀念傅故校長籌備委員會會議」,決定將傅校長骨灰安葬於校內、總圖書館設立銅像、編印遺著與紀念刊物、設置獎學金,更將校內的植物園選為傅校長之墓園。 傅校長墓園由當時本校工務組主任吳炎先生設計。吳炎先生曾留學於歐洲,戰後臺大的早期建築多出自其手。墓園於 1951年興建完成,正式命名為「傅園」,並由家人和學生將傅校長骨灰移靈至園內「斯年堂」。70多年來,傅園不僅是臺大校園一景,更早已成為臺大的精神象徵。 傅園以「斯年堂」為中心,並搭配了方尖碑、噴水池及環狀步道等造景設施。「斯年堂」的設計宛若希臘帕德嫩神殿縮小簡化版,沿用其建築比例與建築語彙,例如16根多立克 (Doric Order) 柱群,是希臘古典建築三種柱式中出現最早的一種,柱高與柱直徑的比例是6:1,粗大雄壯,有頂天立地之勢。墓碑文字「傅校長斯年之墓」為小篆,堂前有測量方位的羅盤儀,庭園中矗立仿古埃及的錐形計時日晷「方尖碑」(Obelisk),加上碑前的幾何圖飾圓形噴水池,正反映傅校長中西融合的生命經歷和文化意識,以及建築設計美學混雜的時代特色。墓園的核心風格,除了呼應希臘作為民主制度與西方哲學的發源地,更象徵傅校長重視民主自由及哲學思考的精神。 傅園建成多年後,園內植栽逐漸蔓延滋生,建築也受到歲月侵蝕。校方於2004年第一次大規模整修,並加裝夜間照明;2010年進行園區內的植栽整理。傅園前的水池噴水頭早期為花瓣形雕塑之造型,於1970年代末改成平頂式造型。2021年校方對傅園進行修舊復舊工程,採用修繕古蹟的手法整修斯年堂建築,同時將水池噴水頭改回早期花瓣形的雕塑。 「傅園」落成至今已逾72年。它不僅安放了傅校長的骨灰,更承載著他自五四運動以來堅持的現代思維以及民主自由的靈魂。傅校長樹立的自由學風與自主精神,早已成為所有臺大人堅持的理念。臺大冀望「傅園」能以古蹟的規格長存於此片自由之地,藉此紀念臺灣學術自由的發展,亦讓傅校長得以永遠「照看」臺大和臺灣的學子們。
傅園探索

古蹟評定基準

  1. 具高度歷史、藝術或科學價值者
  2. 表現各時代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
  3. 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傅園基本資訊

古蹟名稱傅園
古蹟編號20230504000001
古蹟級別直轄市定古蹟
古蹟類型其他設施
古蹟登錄理由1.具高度歷史、藝術或科學價值者:傅斯年先生為「五四運動」代表人物之一,亦為現代中國知名的教育家及歷史學家,為一代宗師。「傅園」的存在,成為臺灣大學的精神文化象徵。 2.表現各時代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傅園的配置與建築形式,有其時代意義,以西方古典樣式,希臘傳統多立克式的建築標準設計,搭配前方東方色彩之半月池,位於主校門一側,環境優雅,在市區環境內極為稀有。 3.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本區早年在日治時期為台大之小型植物園,種植代表東南亞地區的種植種類達68種之多,具本市植栽歷史之價值。
古蹟登錄法令依據<<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項第1、2、3款
古蹟縣市臺北市
古蹟地址臺北市undefined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號
經度
緯度
所屬主管機關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相關網站-

傅園地圖資訊

傅園建築與使用情況

  • 建築特徵:
  • 室內裝修:
  • 使用情形:
  • 使用現況:
  • 重點維護事項:

傅園相關分享

傅園相關圖片

傅園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