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寶公學校本館古蹟歷史
明治31年(1898)設立臺南第二公學校,以西門外水仙宮原三郊本部三益堂(今水仙宮後之永樂市場處)做為第二公學校的校舍。明治42年(1908)於今學校所在地興建校舍,至明治44年(1911)完工,計有本館一棟八間,教室四棟,每棟各三間,以及運動場。但因學童增加、校舍狹隘,於昭和10年(1935)動工新建新校舍本館,至昭和13年(1938)完工。在二次大戰末期遭受轟炸,校舍多有損毀,僅本館保存較完整,戰後改稱忠孝樓。民國36年(1947)校名改為「立人國民學校」。民國82年(1993)二樓玄關起火,十八間教室燒毀。
明治31年(1898)台灣總督府公布「臺灣公學校令」,臺灣各地相繼設立公學校。日治期間在原臺南市範圍中,相繼設立臺南第一公學校(後改為臺南師院附屬公學校)、臺南第二公學校(後改為寶公學校)、臺南第三公學校(後改為末廣公學校)、臺南第四公學校(後改為港公學校)、臺南女子公學校(後改為明治公學校)等十四所公學校及一處分校;為便於日人兒童接受教育而有花園尋常高等小學校、南門尋常高等小學校、安平尋常高等小學校等三所日人小學的設立。原寶公學校除仍做為初等教育之場所之外,保留日治時期安置象徵天皇的神聖文物之奉安室與奉安箱,為台灣少數之案例。
古蹟評定基準
- 具高度歷史、藝術或科學價值者
- 表現各時代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
原寶公學校本館基本資訊
古蹟名稱 | 原寶公學校本館 |
---|---|
古蹟編號 | 20030513000013 |
古蹟級別 | 直轄市定古蹟 |
古蹟類型 | 學校 |
古蹟登錄理由 | 1. 具高度歷史、藝術或科學價值者: 明治三十一年(1898)「臺灣公學校令」公佈,開啟日治時期臺人初等教育的里程。該年十月二十二日創立臺南第二公學校,是昔寶公學校創校之始。創校初期先後假多處充當校舍,後新建校舍於寶町,故訂校名為「寶公學校」。 從創校迄今已超過百年歷史,其歷經各時期的學制,具體呈現臺灣近代國民教育之發展歷史。臺南如協進國小、成功國小等皆源分自該校,為臺南市重要的文教淵源。 2. 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 以「退縮而建」手法設計,體現日治時期在轉角基地之建築處理手法。建築呈L型線性空間序列,其配置由「車寄」作為主要入口之導引,內接玄關、樓梯等,再往兩翼發展,為此建築之核心動線。 建築體為鋼筋混凝土加強磚造。其入口門廊、基座採花崗石之厚重材質,並以分割線呈現出石材堆砌感;其立面採以橫向溝面丁掛磚,其餘外牆面為洗石子牆面,皆為日治時期之流行建材。 在兩翼立面以重複模矩比例分割開口,產生透視消點效果。在整體建築牆身上,以大比例分線性分割開口,顯現立面分割效果。 |
古蹟登錄法令依據 | <<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項第1、2款 |
古蹟縣市 | 臺南市 |
古蹟地址 | 臺南市北區西門路三段41號 |
經度 | 120.20168248739 |
緯度 | 23.000861837949 |
所屬主管機關 |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
相關網站 | - |
原寶公學校本館地圖資訊
原寶公學校本館建築與使用情況
- 建築特徵:原寶公學校本館就整體而言,為鋼筋混凝土加強磚造。因民國82年(西元1993年)11月之火災,造成原有屋架及部分史料焚燬,經過修復後,屋架現為型鋼桁架,而藉由訪談,指出原寶公學校之屋架原貌應為木造桁架。入口門廊之台度基座採花崗石之厚重材質,並以分割線來強調石材的堆砌感;其牆身表面以橫向溝面丁掛磚質感,色澤為黃色,屬當時盛行之國防磚色澤,牆身頂端及入口門廊開口均以洗石子幾何紋飾帶。原寶公學校本館之門窗後期都已更換為鋁門窗,現僅存於1樓中央轉角樓梯下方留有昭和時期之門扇。整體建築將垂直動線設於一進主入口即可見的轉角中央位置,為此時期所興建公共建築之共同特色。
- 室內裝修:
- 使用情形:立人國小校舍
- 使用現況:原寶公學校本館位於立人國小學校轉角,空間為英文字L形,轉角切斜形成中央主體,2翼為行政空間及教室,入口與主要樓梯均位於中央主體,在式樣上頗似西方藝術裝飾式樣,有層層相疊的線腳及紋飾。入口門廊為圓弧形,由中央2根獨立方柱及左右2根壁柱支撐,柱子本身以幾何紋樣為柱頭,2翼部分大致為雙走廊形制,外側走廊有類似托次坎柱之支撐。整體而言,此建築具有1930年代之特殊,且十分機能化。目前為立人國小作教室及行政空間使用。
- 重點維護事項:飾帶、浮雕、紋飾脫落
原寶公學校本館相關分享
[1]Chiu Shing-Liang關於原寶公學校本館的評價:
台南市市定古蹟,位於台南市西門路三段41號
[2]William關於原寶公學校本館的評價:
現址是台南立人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