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探索碑碣類型古蹟的深遠歷史

吉安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古蹟歷史

本記念碑,是總督府能高橫斷道路開鑿作業隊所立,以紀念大正6年9月到7年1月(1917-1918)間,循能高越嶺路徑開闢橫斷道路東段(初音至奇萊山)完工時所置,包括「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與「殉職者之碑」二部分。因臺灣地形受中央山脈影響,東西部阻隔,往來不便,東部長久以來為原住民族群聚區。早期原住民在崇山峻嶺間出入行獵,走出臺灣最早的古道。清領末期以前,番割(漢番交易的中介者)貿易等也循此古道溝通內外。 光緒11年(1885)起劉銘傳「開山撫番」,更循著這些舊道開闢東西孔道。進入日治時期,官方為求山地控制與資源開發,進一步由隘勇線(對原住民的包圍線)、警備路線(山徑)開闢永久性的越嶺道路,使中央山脈出現了許多新的東西向連絡通路。能高越嶺道路原為太魯閣族巴雷巴奧群開發,該部落發祥於今南投廬山附近,經狩獵發現東部平原,部份族人漸越中央山脈能高鞍部東移,到達木瓜溪左岸山腹聚居,後再遷至銅門附近,也成為往來埔里與後山阿美族間的貿易媒介,因其自稱來自mokui(vogui、vaguai、bakuai,音譯為「木瓜」,其意為「後面」、「山的後面」),而被稱為「木瓜番」,所居住的流域則被稱為「木瓜溪流域」。這條原以狩獵、貿易為主的路徑至日治時期成為挺進隘勇線的山徑,也是能高橫斷道路的前身。 日人治臺初期,對原住民族採懷柔政策,一方面沿用清領時期撫墾局作法,設立撫墾署,並贈予生活用品、酒食等,以攏絡其感情;另一方面,也推進隘勇線防堵原住民,更陸續派遣測量隊、探險隊深入山區調查,將勢力逐步侵入原住民生活領地。第五任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明治39年至大正5年,1906-1916)就任後,致力「理蕃事業」,更擴大執行「五年理蕃計劃」(1910-1914),對原住民進行武力鎮壓,在木瓜溪下游的花蓮平原一帶引起多次反抗事件,其中尤以明治41年(1908)「七腳川事件」為大。 事件後改採高壓的滅族政策,殘存的原住民則被強制遷移他處,在平地使之水田化,從事農耕。此外,明治43年(1910)更開始進行官營移民,安排來自日本德島縣模範農民在原七腳川社社址(今吉安)耕作,並將該地依其故鄉吉野川之名改為吉野,之後豐田、林田等移民村陸續出現,逐漸開發花東地區。對東部控制穩定後的大正6年(1917),總督府開始興建能高橫斷道路,總長約90公里,東段長約44公里。東段道路施工期間,共動用警備員8,500人、職工14,000人、人夫36,000人,耗資42,000元。由於形勢異常險峻,工程艱鉅,死傷頗多,為紀念這段工程,並表示對殉職者的紀念,於大正7年(1918)初道路完工之時,在東段出口處闢園設置「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和「殉職者之碑」。該碑位於今花蓮臺九丙線吉安鄉干城村往壽豐方向途中,但闢建臺九丙線道路後,二碑分開,隔路相望,後殉職碑經西寧寺廟方移至開鑿記念碑前,前後並立,並搭蓋鐵皮屋棚。 記念碑立碑處設有石嵌砌基座,高約110公分,是原建物。殉職碑則置於新砌貼紅色二丁掛面磚基座上,並設供桌祭臺,供民眾祭拜,居民尊為「殉職公」。由於能高橫貫道路在花蓮開發史上深具意義,所以該二碑在民國86年(1997)4月1日經內政部指定為三級古蹟。
吉安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探索

古蹟評定基準

  1.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吉安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基本資訊

古蹟名稱吉安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
古蹟編號19970401000002
古蹟級別縣(市)定古蹟
古蹟類型碑碣
古蹟登錄理由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為高約一六○公分,寬約七四公分的玄武岩碑石。民國6年(大正6年,1917)9月15日,日人開鑿能高道東段,於大正7年6月30日完工,計長約四十四公里,日人稱為「能高跨越道路」。根據日本史料記載,能高跨越道路起點從花蓮港鐵路南下約十二公里處的初音站起,沿木瓜溪經過「瑪得蘭蕃社」,再攀越海拔二四二四公尺的峻峭天長山,經桐里、坂邊、奇萊山莊、東能高到達縣界,再跨越稜線海拔二八一八公尺的奇萊主峰,到富士接合歡橫貫道往霧社,即是能高跨越道路,此路由初音到霧社全長九十公里。
古蹟登錄法令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
古蹟縣市花蓮縣
古蹟地址花蓮縣吉安鄉干城村,位於西寧寺(花蓮縣吉安鄉干城村吉安路6段839號)側面
經度121.523234
緯度23.948884
所屬主管機關花蓮縣政府
相關網站-

吉安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地圖資訊

吉安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建築與使用情況

  • 建築特徵:「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材質為變質灰長岩,「殉職者之碑」則為雲母石英片岩。與其鄰近溪谷沿岸地質岩相比較,此二碑石材皆為此區溪谷地質構造相符。
  • 室內裝修:
  • 使用情形:目前由西寧寺負責人以鐵皮層覆蓋予以保護,並供人膜拜。
  • 使用現況:該碑位於今花蓮臺九丙線吉安鄉干城村往壽豐方向途中,但闢建臺九丙線道路後,二碑分開,隔路相望,後殉職碑經西寧寺廟方移至開鑿記念碑前,前後並立,並搭蓋鐵皮屋棚。
  • 重點維護事項:碑址如遇道路拓寬或其他用途時,應設法避免損及此碑。

吉安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相關分享

[1]Sheng Zhi Han關於吉安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的評價:

從初音(現今的干城)車站往銅門延伸,一路台九丙道路兩旁大樹如隧道般的綠意盎然,車速不徐不緩行進中,很容易錯過路旁鐵皮蓋的小棚子,棚內是能高越嶺道的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 在日治時期為完成理番計畫、西東的連結,開鑿了三條越嶺道,而特別要提起三條越嶺道的關鍵人物:梅澤柾,在每條越嶺道上都曾出現其名,無論是記念碑,或是沿途某塊岩壁巨石上。 以吉安此地的《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為例,後頭的石碑刻有當時施作的相關人員,最前面更可清楚看到作業隊長:梅澤柾。整個記念碑詳述當年從初音至奇萊主峰的工程:能高越嶺道。

[2]後山阿爹(hanlin)關於吉安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的評價:

裡面有兩塊碑石,除了橫斷道路紀念碑外,還有殉職者之碑。吉安橫斷道路開鑿紀念碑位於省道台九丙號道路,往鯉魚潭方向南華段的西寧寺對面路旁,紀念碑為玄武岩材質,高約160公分,寬74公分。西元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後,台灣割讓日本,第三任總督乃木希典認為開鑿公路與鐵路是軍政要務,於是組成六支探險隊展開調查工作。橫斷道路紀念碑就是位於當時所稱「能高越」道路的東端起點附近,本道路亦為當時眾多橫斷道路之一,其路線大致沿木瓜溪河谷修築,經過能高山的通霧社隘勇線,最初用意原為謀求高山地區長治久安的理番道路。 據說當年參與築路的人很多,由於山勢陡峻工程艱鉅,故員工死傷者無數,但因位居深山之中,屍骸運送不易,殉職人員往往只能先以油布包裹或木板釘成棺木就地先行埋葬,直到大正7年(1918)才於西寧寺後方公路旁設立殉職者之碑,流傳至今,兩碑目前共同設置於路旁現址。

[3]Fannie Lin (粉圓妹趴趴走)關於吉安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的評價:

紀念大正六年(1917年)9月15日至七年(1918年)1月30日間能高橫斷道路東段(初音至奇萊主峰)完工通行,民國86年4月1日列為縣定古蹟。

[4]Hsin昕關於吉安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的評價:

臺灣的古蹟向來未受到應有的對待,政府應該正視臺灣的歷史

[5]王宏寧關於吉安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的評價:

日治時期所留下的遺跡 犧牲者冒難的精神值得尊敬~

[6]賴品志關於吉安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的評價:

雖然有解說牌可以看,但是上面寫的是民國六年,但這個時間明明就是日治時期。

[7]Jack Jou關於吉安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的評價:

有在維護的古蹟,大馬路旁很容易錯過

[8]Hûn-sam Tiunn關於吉安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的評價:

我認為吉安橫斷道路開鑿紀念碑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台灣歷史紀念物。

[9]Wu碳關於吉安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的評價:

大正7年(1918),能高越嶺道路( 能高越嶺古道),竣工。

[10]偶然的旅人關於吉安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的評價:

歷史古道工作人員殉職記念碑,路過稍歇勉懷ㄧ下。

吉安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相關圖片

吉安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介紹吉安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介紹吉安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介紹吉安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介紹吉安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介紹

吉安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