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煥文墓|探索墓葬類型古蹟的深遠歷史

廖煥文墓古蹟歷史

廖煥文祖籍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官陂,屬「活廖死張」系統之「詔安客」,生於清同治9年(1870),卒於日治昭和9年(1934)。日治時因經營蔗業與土地開發而致富,並熱心地方事務,曾任山仔腳庄保正,並倡議捐建「知高橋」與「新庄橋」,以利庄民橫越筏子溪之交通。 廖氏辭世其墓葬由地方仕紳多人參與,墓園之營造擇大肚山東麓緩坡為墓址,投以三甲八分水田價額之鉅資,石材之採購暨石匠,俱求之於泉州,歷時六月方成。當時名人有櫟社社長傅錫祺與烏日學田詩人陳若時等亦為之題銘。本墓具有之建築文化價值,及對南屯地區拓墾史之意義,可作為本市本土教學之教材。
廖煥文墓探索

古蹟評定基準

  1.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2. 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
  3. 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4. 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

廖煥文墓基本資訊

古蹟名稱廖煥文墓
古蹟編號20060426000001
古蹟級別直轄市定古蹟
古蹟類型墓葬
古蹟登錄理由㈠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㈡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 ㈢具稀少性,不易再現。 ㈣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
古蹟登錄法令依據<<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項第1、3、4、5款
古蹟縣市臺中市
古蹟地址臺中市南屯區20號公墓74號墓
經度120.60792415049
緯度24.144815841827
所屬主管機關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相關網站-

廖煥文墓地圖資訊

廖煥文墓建築與使用情況

  • 建築特徵:廖煥文墓建於昭和9年(1934),仍恪遵中國傳統「天圓地方」規制,墓龜成圓,前後墓埕成方,並有半月形前庭,墓園以花崗岩與青斗石二色石材為主要構材,其后土基座、石獅形貌、印度門衛造型石翁仲、臥姿裸女等石雕,均為其重要特色。 「蔗界尊元」、「蔗境白眉」與「佳蔗境安」等石雕銘刻,為其事業見證;而墓碑上「考煥文張公塋」,為證明其出身「生當姓廖,死後歸張」的張廖派。
  • 室內裝修:
  • 使用情形:維持原始用途
  • 使用現況:民國96(2007)年完成修復及再利用計畫,民國99(2010)年完成修復。
  • 重點維護事項:本墓具有之建築文化價值,及對南屯地區拓墾史之意義,可作為本土教學之教材。

廖煥文墓相關分享

[1]林子弘(Magenta)關於廖煥文墓的評價:

是我祖先的墳墓,是乾隆年間的墓地,每年我們會有一天大概200多人去祭祖,旁邊有一個建築物三樓是他的紀念館

[2]林炳輝關於廖煥文墓的評價:

林家來台先祖墓園位於舊宗路邊,原舊地名為內湖粉寮公館,土地重劃完成後瑞湖街原名為粉寮街,後被認不雅而改,本人覺得市府應尊重內湖地緣由來,對面公園應正名為內湖粉寮運動公園。

[3]邦德關於廖煥文墓的評價:

林秀俊(1699年-1771年),字茂春,號天成,一號成祖。福建漳州人。1734年離鄉渡台,在台北地區從事開墾,曾擔任淡水、大甲與後壠諸社的通事,並且再娶了平埔族女子潘氏為妾。 他在康熙末至雍正初的這段期間與陳鳴琳、鄭維謙共同興築水圳,於乾隆七年(1742年)完工。而在這不久後,林秀俊又自己成立了墾號「林成祖」,經營遍及今台北(大加蚋堡)、板橋(擺接莊)、新莊(興直堡)、土城、永和、內湖,甚至苗栗、大甲一帶,為台灣開拓之先驅。

[4]Otto Chen關於廖煥文墓的評價:

周圍有用樹圍起來,開車從旁邊經過不仔細看不會知道裡面有墳墓,墓地本身青草蔥鬱,看得出來有常常在整理

[5]林小亞關於廖煥文墓的評價:

因爲是我家祖先墓地

[6]Lin林mingfeng銘峰關於廖煥文墓的評價:

列入北市二級古蹟,林氏家族在台繁衍的歷史見證。

[7]山姆關於廖煥文墓的評價:

把名下土地處分完,年年旅遊都是可樂舉辦 司馬昭之心。

[8]林耀民關於廖煥文墓的評價:

這是清朝留下來的墓地,也記錄了唐山過台灣的血淚史。

[9]tony hsu關於廖煥文墓的評價:

周圍種了很多樹,不仔細看會以為是公園綠地。

[10]Gary C關於廖煥文墓的評價:

內湖運動公園 (61 公尺 東南) 63, 552, 小2, 藍26

廖煥文墓相關圖片

廖煥文墓介紹

廖煥文墓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