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埔張氏家廟古蹟歷史
新埔地區最早為道卡斯族竹塹社土目衛阿貴及錢子白率族人入墾,成為平埔族之居住地,舊稱「吧哩嘓」。清乾隆年間始有粵籍人士入墾此地,才改稱為新埔,因地理位置優良,逐漸發展成熱鬧的市街。
張氏家廟位於新埔街之南面,前有良田阡陌,環境極佳,惟市街發展快速,今僅存小巷通路連通和平街。張氏家廟,俗稱張家祠,為張雲龍於1868年(同治7年)所創建,家祠於1970年(同治9年)竣工。為二層樓、雙堂之建築格局,在當時可謂富麗堂皇,可惜在1895年(明治28年)遭日軍焚毀。後於1908年(明治41年),由張修德予以重建,改為一堂二橫規模,即今日所見樣貌。
張雲龍本名張魚妹,生於1804年(嘉慶9年),卒於1880年(光緒6年),其歷經道光、咸豐、同治三朝,捐官得貢生,生平英雄冠世、才識超群、見義勇為,而成為地方上之重要人物,與陳朝綱同為新埔富紳。
張家祠主祀張雲龍之父張琳志及張琳志派下六大房祖先牌位,為典型祭祀來台祖之宗祠,是地方家族發展歷程的見證,由於其價值與特色,於2004年(民國93年)指定為縣定古蹟。
古蹟評定基準
-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新埔張氏家廟基本資訊
古蹟名稱 | 新埔張氏家廟 |
---|---|
古蹟編號 | 20060724000008 |
古蹟級別 | 縣(市)定古蹟 |
古蹟類型 | 祠堂 |
古蹟登錄理由 | 具有保存價值 |
古蹟登錄法令依據 |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一百零二條,新竹縣文化局九十五年五月十八日召開之「新竹縣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會議」辦理。 |
古蹟縣市 | 新竹縣 |
古蹟地址 | 新竹縣新埔鎮和平街347巷22號 |
經度 | 121.07116816191 |
緯度 | 24.827128702863 |
所屬主管機關 | 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
相關網站 | 新埔宗祠博物館 |
新埔張氏家廟地圖資訊
新埔張氏家廟建築與使用情況
- 建築特徵:張氏家廟在建築上與劉家祠相近似,除正身為雙翹鵝(燕尾)之外,正身前垂脊亦加上翹鵝,橫屋中央部分亦為翹鵝作法,頗具特色。張氏家廟牆身多為斗子砌牆面,正身橫屋均有水車堵,堵內有精緻的泥塑裝飾,為本古蹟之特色。 家廟正身為五開間,前為寬敞的步口廊,廊上屋架為捲棚頂,正堂入口為三關六扇門作法,典雅肅穆,門上懸掛「張氏家廟」匾額。
- 室內裝修:
- 使用情形:家族祭祀及居住
- 使用現況:張家祠為一堂二橫屋規模之建築物,前有一禾埕,並與內牆區隔內外,內禾埕為石板鋪面。祠堂正身面寬五間,為祭祀樟張祖先之空間,步口廊寬敞,上為捲棚式屋頂,正門懸掛「張氏家廟」扁額,堂內吊掛「木本水源」等匾額及祖先畫像;張家祠正身、落廒及左右橫屋屋棟均為翹鵝式,線條優美頗具特色。建築本體牆身為斗子砌,並有水車堵裝飾,整體而言,建築上頗多剪粘、泥朔、彩繪、木雕、石雕等裝飾,均具匠藝。 張氏家廟原有雙堂二層樓建築已不復存在,今日所見的張家祠為一堂二橫屋規模,前有寬闊的禾埕,天井與禾埕間有斗子砌圍牆分隔內外,天井為石板鋪面,與祠堂相互輝映。
- 重點維護事項:維持建築原有材料、形貌及色彩
新埔張氏家廟相關分享
[1]張文宇關於新埔張氏家廟的評價:
用心的第三代將家廟保存維護,為了傳承歷史以教育小朋友為主軸,是新竹首座兒童故事屋。也因此有清楚易懂的圖文說明,特別設計互動3D遊戲讓兒童更易親近與體驗前人的生活與環境。
[2]VINCE LIU關於新埔張氏家廟的評價:
現在為故事館,可惜疫情關係不開放
[3]奕帆賴關於新埔張氏家廟的評價:
原為二層建物,後被日軍損壞,重蓋後與劉家相似。
[4]HSU DANIEL關於新埔張氏家廟的評價:
整修中、希望完工後能耳目一新
[5]張中銘關於新埔張氏家廟的評價:
花卉很漂亮,旁邊也有小公園可以給小朋友跑跳
[6]張香釧關於新埔張氏家廟的評價:
百年古蹟,值得保護留存
[7]jlm44415關於新埔張氏家廟的評價:
整理後會很好
[8]CHENG-TUNG TSENG關於新埔張氏家廟的評價:
值得一遊👍🏿 …
[9]Chiu's關於新埔張氏家廟的評價:
這裡真的很漂亮
[10]官進昌關於新埔張氏家廟的評價:
在哪邊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