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後礮臺|探索關塞類型古蹟的深遠歷史

旗後礮臺古蹟歷史

清領末期為扼守打狗港整體安全,於打狗山的大坪頂、哨船頭及旗後山上,依地形高度設置有三座礮臺,其中最高處的「大坪頂礮臺」,現位置可能落在現在的軍事管制區內,次高為「旗後礮臺」,最低為哨船頭之「雄鎮北門」礮臺,三個礮臺互成犄角,結合成為一組防禦線,扼高雄港之進出,形勢相當險要,軍事地位更形重要。 旗後礮臺位於高雄旗後山頂,旗後山位於高雄旗津西側,隔高雄第一港口與鼓 山(即壽山南端)對峙,稱為「旗鼓相當」。旗後礮臺位處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公園計畫範圍包含壽山、半屏山、龜山、左營舊城及旗後山等地區,堪稱高雄市都市之肺,也扮演著提供生物多樣性的基因庫角色。 同治13年(1874)牡丹社事件後為加強海防於清光緒元年(1875)建造旗後礮臺,清光緒2年(1876)竣工,旗後建礮臺之紀錄首次記載於清光緒20年(1894)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爾後於日治時期曾改置高射礮陣地,並增築數座碉堡,二戰後曾由國軍駐守,並置機槍堡。民國74年(1985)8月19日內政部指定為二級古蹟,民國95年(2006)3月29日古蹟重新公告,由第二級古蹟改為高雄市直轄市定古蹟。民國108年(2019)2月22日文化部公告指定為國定古蹟
旗後礮臺探索

古蹟評定基準

  1.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2. 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
  3. 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旗後礮臺基本資訊

古蹟名稱旗後礮臺
古蹟編號20190223000002
古蹟級別國定古蹟
古蹟類型關塞
古蹟登錄理由(一)具高度歷史、藝術或科學價值: 1.歷史價值: (1)明代:高雄市原為平埔族打狗社居住之地,故名「打狗」,荷蘭人稱之為Tancoia或Tancoya,約在壽山山麓和旗後一帶。打狗附近自16世紀末即為南臺灣的重要漁場,隨著來往的頻繁,有少數漁民在此地居留。明鄭永曆27年(1673),福建漁民徐阿華航海遇颶,漂流至旗後,結草寮而居;其後又回鄉邀同鄉漁民來臺,移居旗後地區。至清康熙30年(1691),旗後地區已有移民十餘戶,呈現出聚落的芻形。 (2)清領時期: A.旗後除了漁業與商港機能外,因其控制打狗港的進出的門戶,成為軍事要地。清康熙58年(1719),旗後汛設有大礮臺一座,安中國式大礮六門;清道光20年(1840),清英鴉片戰爭爆發,清廷且於旗尾山設礮臺一座以強化防備。 B.清同治13年(1874)牡丹社事件後,清廷開始重視臺灣,並陸續增強國防。光緒年間,最主要設施是勘定打狗三礮臺(打鼓大坪、旗後、哨船頭)的位置,並在旗後礮臺的旗桿處建兩座小礮臺,控制打狗港之門戶。然而礮臺的型態雖已完成,大礮尚未備齊。清光緒10-11年(1884-85)清法戰爭時,打狗的三座礮臺進一步修建,功能趨於完備,其中以大坪頂礮臺的規模最大,營房最多。因旗後礮臺已有準備,法軍未有更進一步的動作,旋即離去。 C.清光緒14年(1888),旗後礮臺再更新四座大礮。乙未之役(1895)時,日軍猛攻,旗後礮臺的門額被吉野艦擊中,「威震天南」題字前兩字遭損。 (3)日治時期: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時,為防止美軍自菲律賓方面來襲,遂開始改造旗後礮臺,改置高射炮,並新建碉堡數座。 (4) 二戰後:二戰後,因現代化的戰爭型態改變,旗後礮臺的功能不再,逐漸傾頹。 (5)綜上,旗後礮臺除了反映清領末期海防工事外,更是清法戰爭、乙未割臺之役的重要見證,具有高度的歷史價值。 2.藝術價值:旗後礮臺雖然是軍事設施,但在砌磚藝術上極富巧思,以裝飾呈現對美感的期望。 3.科學價值(鐵水泥與密肋樑構造):兵房屋頂的木構架與鐵水泥混合構造,屬早期水泥構造之實例,保存了清領時期兵房結構形式,係現存其它礮臺所未見,具有科技發展史上的價值。 (二)表現各時代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興建旗後礮臺的磚砌工法技巧純熟,研判紅磚應是來自廈門,而工匠亦聘自漳泉,其磚工至為考究,有磚雕與多樣的花式砌法,顯示中國傳統磚砌技術。 (三)具稀少性,不易再現: 1.保存最完整且融合中國觀念的洋式礮臺:旗後礮臺是臺灣近代史上融合中國觀念、全面吸收西洋技術而設計的礮臺中最完整的一座。 2.唯一設置祭祀房的礮臺:旗後礮臺在後操場西側的房間設置了一座灰泥砌築的翹頭案,雖在臺灣其餘的礮臺有類似神龕的凹洞配置,但未有如旗後礮臺如此規模的單一空間,具有古代軍事文化史上的重要意義。 3.旗後礮臺配置的風水概念:旗後礮臺原主入口朝東南方,分金線(中軸線)坐丑向未,營門坐戌向辰,因此雖為外籍技師所設計,但大門方位顯然符合中國傳統的風水觀念。 (四)較具重要性:旗後礮臺為臺灣第一批洋式礮臺,為國內唯二最早的洋式礮臺。原有的礮座區、兵房、彈藥庫、前後操練場等格局保存完整,見證清領末期的戰防思考,在臺灣近代的軍事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 (五)保存較完整:旗後礮臺在各個時期,雖因應各種不同的戰爭需求而做的增修改建,但僅有南端進出口改變,原有形式保存完整,周圍環境仍能呈現始建時的歷史風貌。 (六)各時代或某類型之典範:旗後礮臺的中國與西洋混合式設計,體現了「洋務運動」時所標榜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觀念,當時聘西人工程師設計,但研判為中國匠師建造,在關塞類建築中,其砌磚工藝精湛,全臺僅見。
古蹟登錄法令依據符合《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規定。
古蹟縣市高雄市
古蹟地址高雄市旗津區旗後山上
經度120.2652778
緯度22.6155556
所屬主管機關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相關網站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旗後礮臺地圖資訊

旗後礮臺建築與使用情況

  • 建築特徵:砲台建築是清領末期臺灣海防的一大特色,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在臺灣均聘西人督造砲臺,高雄之旗後砲台在臺灣近代史上可能是第一座融合西洋與中國形式,全面吸收西洋技術之始的中西合璧式砲台。
  • 室內裝修:
  • 使用情形:
  • 使用現況:高雄市政府於民國80年(1991)開始整修,民國84年(1995)修復完竣,砲台得以恢復大部分原貌,目前情況良好並開放參觀。
  • 重點維護事項:

旗後礮臺相關分享

[1]SAM CHAN關於旗後礮臺的評價:

🛤國定古蹟之一💣 入口處向右是往高雄燈塔,向左即是往旗後砲台 大約爬個幾百公尺的長上坡即可抵達。 這邊與對岸的雄鎮北門與大坪頂砲台為早期三大鎮守高雄港的火力來源。 整體的砲台入口、操練場、門廊跟兵房等等都完整的保留下來,斑駁的痕跡看得出來歷史悠久。這次文博會在雄鎮北門有另外呈現當時的歷史故事及兵房的復刻,可惜這邊就沒有進一步再趁這個機會多呈現一點特別的樣貌。 為了維持砲台的樣貌就沒有加強安全防護,如果要在上面拍照看風景,務必要留意安全。

[2]陳俊男關於旗後礮臺的評價:

有歷史意義的古蹟,制高點,可看海 —— 景點介紹 旗津地區開發甚早,軍事地位十分重要,清康熙年間乃在旗後山頂興建礮臺,主要負責鎮守高雄港。這座礮臺營區建築多以紅磚建造,深具傳統中國風格,來到八字門八字牆,還能看到門楣上「威震天南」四個大字,氣勢非凡。牆上磚砌相對的囍字,角落搭配蝙蝠刻紋,壁面、階梯面的許多傳統建築花樣,皆是中國風格的象徵,值得令人細細品味。

[3]小言關於旗後礮臺的評價:

不用登山,從山腳下走一段路就到了,看紅磚牆歷史古蹟文化,站在高點看海心境豁然開朗,絕對跟你去平面沙灘看的view不一樣。海景一邊是海水浴場,一邊是被我形容成像基隆小漁村,中間還有一條像澎湖天堂路。本來目標是燈塔,可惜整修檢驗未過,尚在封閉中未開放,山腳下的小店老闆非常熱心說連星空隧道也沒開。

[4]sakal C關於旗後礮臺的評價:

國定古蹟 很喜歡的一個私密景點 有絕佳的景觀👍 此行當天天氣非常好 豔陽高照☀️☀️☀️ 呈現出有如黃金雨般的海面 真的太美了 😍 從地磚的設計擺列 可看見創意有趣的一面 每一層均不同 很用心 從史料得知 旗后砲台 是高雄3座砲台裡 規模最大 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砲台

[5]MIFFY HO關於旗後礮臺的評價:

旗後砲台是國定二級古蹟,建於清朝,但大砲被日本人移走,只剩砲台本體。 修復後,有點新舊並陳的感覺,有些牆面斑駁,留下很深的歷史痕跡,有的紅磚透著新意。 上去的斜坡很短,不難走。制高點空曠,視野非常好,可以看山、看海、看都市風光,看旗津弄潮兒,看大船入港.......。 但提醒一點,平台上沒有護欄,拍照要特別小心,尤其兒童,一定要看牢,注意安全。

[6]YNautomall Hank關於旗後礮臺的評價:

砲塔景觀 恍如隔世,令人頓覺穿越了古今 別有洞天,穿過星空隧道後映入眼簾的是夕陽步道, 以及壯觀的斷崖 再走幾步又進入了如同森林步道 鄰近燈塔、以及旗津最熱鬧的商圈 非常適合健走觀景 最後一定要吃街角超厲害的牛肉麵!

[7]Shing-W關於旗後礮臺的評價:

此砲台為二級古蹟,是我心目中高雄欣賞夕陽及夜景最美麗的景點👍。 當天才發現眺望「海馬提防」方向的夕陽晚霞如此迷人,讓我們眾人不停地欣賞至日落才肯放下手機快門回頭,接著便是後方願望高雄市區的百萬夜景,因遠方的音樂流行館所綻放的燈光秀,使這美景多份驚艷色彩(光線還可以照射到砲台🤣)。 前後皆有出入口,兩旁也有可上去的樓梯,只是上方沒有圍欄,這點需小心行走,尤其夜晚時,砲台旁的燈光設置不太理想,內部幾乎找不到,我們那天剛好遇見身旁有遊客因看不清城牆步道及高度而摔落受傷送醫,請前來的遊客小心注意安全喔👍。

[8]journeyfoodie_姐妹食旅關於旗後礮臺的評價:

非常推薦大家來這裡,景色比我們預期的要美很多,可以先從入口進去參觀,看一下砲台本身的建築,之後記得繞出來從廁所旁邊的小路走到砲台上面,一邊可以眺望海洋,另一邊可以欣賞85大樓及旗津市區,風景非常好。不過上去前要走一小段上坡,但不會很累啦。

[9]高雄力關於旗後礮臺的評價:

這是我五年前難得來這兒體會旗津砲台中的氣氛,除了可欣賞風景美之外,也感受到了精彩的聯想,我個人聯想的是非常適合作為拍電視劇與電影的題材,因為我愛看電視劇與電影,也蠻期待將此作為我作畫題材,尤其是不但是風景畫,而且加上我自己所欣賞文藝復興人物與浪漫時期人物融入於風景畫中,因為裡面的人物情節有時感覺很像武打片及打鬥畫面般,顯得更加精彩又有創意。

[10]你放假都幹嘛!關於旗後礮臺的評價:

你放假都在幹嗎! 清同治13年,日軍入侵琅喬(恆春),清廷派沈葆禎來台,除對抗日軍,也派人修築旗後與雄鎮北門兩座砲台。「旗後砲台」位於旗津區旗后山,為國家二級古蹟,砲臺的入口呈「八」字形,門額題有「威震天南」四字,而門口磚牆上,則有磚砌成的『喜喜』字,象徵傳統吉慶意義,在台灣的砲臺古蹟中,非常少見。「旗後砲台」北區為操練場,中區為指揮區,南區裝設大砲,厚牆的內側為兵房,兵房上有四座砲座,建材以鐵、水泥及紅磚為主要建材,是一座威力強大的近代西洋式砲台,其砲台所有建築均深具特色。 網路上說這附近有很多都市傳說,喜歡的人可以上網去看看,因為故事都寫得不錯。

旗後礮臺相關圖片

旗後礮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