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機器局遺構|探索衙署類型古蹟的深遠歷史

清代機器局遺構古蹟歷史

機器局的興建是清廷「以夷制夷」的具體表現,並希望以兵工業的自製能力與西方抗衡,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因台灣孤懸海外、軍事建設不足、調度緩慢,及提昇個人地位、培植近代化技術人才等原因,積極設立台北機器局,這是第一個遠離中國內地的機器局,也是台灣建省後第一年的軍事建設之一。 機器局在台灣是一個官方從未嘗試過的現代工廠工程,建造的過程還牽涉到許多專業的技術,所以不是清廷官員可以獨立完成的,按文獻所載是聘請洋人為工廠監督,原為英國人擔任,後來改由德國人畢第蘭(Butler)擔任。 台北機器局完成後主要是製作槍礮子彈及修理槍礮,還無能力製造槍械,在邵友濂擴廠之前,槍子的產量只夠平日操練之用,1892(光緒18)年機器局又置鑄錢機器,開始鑄造五錢、十錢及二十錢的錢幣,同時還兼管鐵路的維修及伐木局,已由最初的軍需工廠轉變為多功能的近代工廠,顯示當時台灣對近代事業需求甚殷。 台北機器局在日治初即改設為「台北兵器修理所」擔負台灣全島陸海軍兵器之修理,及各種砲彈小銃丸並藥莢等製造。狹義而言,台灣守備隊之兵器於是得以自給。 1900年砲兵工場正式交接轉由鐵道部使用,稱為台北工場,針對當時廠區及本基地的空間關係作一說明。舊廠區內依據原有功能分區,將南側當作以行政為主的鐵道部使用,北側則為台北工場,但工場南側界線呈彎彎曲曲狀,頗為怪異,是因受限於原有傳統院落建築配置所造成的。至1909年台北工場因不敷使用擴建時,只好向東側的空地發展,正式將鐵道部的範圍擴充至塔城街東側。
清代機器局遺構探索

古蹟評定基準

  1.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2. 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
  3. 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清代機器局遺構基本資訊

古蹟名稱清代機器局遺構
古蹟編號20090205000001
古蹟級別直轄市定古蹟
古蹟類型衙署
古蹟登錄理由1、此區為清代劉銘傳巡撫在臺實施新政之重要基地,目前發現所存之機器局東側圍牆及四進衙門牆基均為劉銘傳時期建設的主要建物遺構,具備重現歷史的重要見證,圍牆外並留有清代時期石板道路,具有極高歷史價值之見證 2、石牆之構造反應清代臺灣本地安山岩與石灰所構築之特色。石板路以長條石板及鵝卵石相間鋪設而成,具都市道路建設之價值。 3、極具稀少性,全臺僅此一處,不易再現。
古蹟登錄法令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
古蹟縣市臺北市
古蹟地址臺北市大同區塔城街東西兩側
經度121.5105182
緯度25.0506667
所屬主管機關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相關網站-

清代機器局遺構地圖資訊

清代機器局遺構建築與使用情況

  • 建築特徵:
  • 室內裝修:
  • 使用情形:
  • 使用現況:清代機器局四進衙門遺構:為保存地面下遺構,已用可逆式方法回填保護。 清代機器局東側圍牆及石板路:圍牆現況露出,石板道路回填保護。
  • 重點維護事項:古蹟本體包含:清代機器局東側圍牆、清代機器局四進衙門遺構及清代石板路,保存範圍為目前所見之南北向石牆及平行石牆之石板路(寬度以石牆以東5公尺以內範圍)及四進衙門遺構。

清代機器局遺構相關分享

[1]William Chiu關於清代機器局遺構的評價:

本區共有三處古蹟: 1、機器局成立於1885年,是清代官方製造彈藥及修理槍械的現代化工廠,現存局部東側圍牆是當時分隔機器局內、外之用。 2、清代石板道為當時交通往來的道路,石板道位於機器局外側,與圍牆平行,由砂岩石條、卵石排列砌成,路面構造保留完整,是清代末期的都市道路建設重要見證 3、「紅磚小屋」為日本時期建造的鐵道部附屬建物,作為藥品倉庫使用,以機器磚砌成,疊砌工整、磚面平整、磚色溫潤,是一座小巧而做工佳的紅磚建物。

[2]willy chen關於清代機器局遺構的評價:

《清代機器局遺構》[市定古蹟]位在臺北市塔城街兩側,為1885年建立的機器局遺跡,在2006年因臺北捷運松山線施工整地時被發現~ 遺構包含石砌牆、清代石板路和機器局四進衙門的遺構,於2009年指定為,目前部分展示於捷運北門站,部分地下的遺構已以回填的方式保護。

[3]香卡蘭納關於清代機器局遺構的評價:

如果您在北門附近.別忘了到清代機器局遺構走走!🌞

[4]劉家君關於清代機器局遺構的評價:

文化遺產高貴典雅

[5]Rashit關於清代機器局遺構的評價:

[6]ch貓貓關於清代機器局遺構的評價:

[7]宏國蔣關於清代機器局遺構的評價:

清代機器局遺構相關圖片

清代機器局遺構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