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傑古厝與古墓古蹟歷史
王世傑生於明末,永曆三十六年(1682)隨鄭克塽部隊參與台灣北路諸番亂征討,運糧有功,被特准以跑馬馳驅起止的路線為界,刮地墾荒,又稱「跑馬定界」。王世傑選定了先前運送糧草北上之時,對於有三條溪流縱橫交錯位竹塹(今新竹)附近沖積之土地,並打算返鄉召募鄉親一同開墾,不料隔年鄭克塽降清,清政府對台灣實施海禁,必須要有良民證及照單才能赴台。因此王世傑等到清康熙五十年(1711)帶領100多位族親正式前往竹塹社城東門街和暗街仔一帶開墾有成,繼而向西北及西南方墾荒,經營竹塹新聚落北庄與南庄,墾田數千甲,歲入穀數萬石,財富迅速壘積。
王世傑並不忘本,他在竹塹墾荒時為了能照顧留在家鄉的親族,設立了公田,每年將公田營收寄回家鄉或由族人前往竹塹領回公款,做為照顀親族、冬至祭祖及祖厝維修費用,直到日本殖民台灣時期才中斷公款支助活動。
古厝建築左側突歸曾於清末時期出租給親族做為鴨片館之用,後來來此吸大煙的客人在點煙時不慎引起火災,突歸建築付之一炬。另建築於國軍駐守金門之初,曾暫住於此;民國49年(1960)前後,屋主王世焜鑑於建築毀損嚴重,故進行簡易修復工作。
金門縣文化局於民國98年(2009)委託中國科技大學進行「金門縣縣定古蹟王世傑古厝與古墓調查研究及修復計畫」,期間於民國99年(2010)由金門縣文化局出資進行屋面緊急搶修工程。民國100年(2011)由漢光建築師事務所進行「金門縣縣定古蹟王世傑古厝與古墓修復工程規劃設計、監造業務及工作報告書委託案」,委託建華營造股份有限公司執行,民國101年(2012)竣工。民國110年(2021)周邊接管工程損及古厝後落後屋坡部分出尺磚及瓦隴,後進行屋瓦修繕。
古蹟評定基準
-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 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
- 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王世傑古厝與古墓基本資訊
古蹟名稱 | 王世傑古厝與古墓 |
---|---|
古蹟編號 | 20070926000003 |
古蹟級別 | 縣(市)定古蹟 |
古蹟類型 | 其他設施 |
古蹟登錄理由 | 王世傑為明鄭時期開墾新竹的重要人物,為保留明末清初的建築形式與構法,雖歷經多次整修,仍具保存價值。 |
古蹟登錄法令依據 |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4條;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 |
古蹟縣市 | 金門縣 |
古蹟地址 | 金門縣金沙鎮浦邊39號 |
經度 | 118.38894 |
緯度 | 24.47955 |
所屬主管機關 | 金門縣文化局 |
相關網站 | - |
王世傑古厝與古墓地圖資訊
王世傑古厝與古墓建築與使用情況
- 建築特徵:古厝:平面格局為二落大厝加雙突歸,大厝屋頂為傳統閩南式雙坡採翹脊型式;兩側突歸則為圓規。 古厝前方有一前埕,並有一水井及浴廁。前埕地坪以花崗石鋪設,埕牆下緣以石材平砌,上緣磚砌抹灰,並以煙炙磚做花窗。 建築立面出簷縱向以拱承挑簷桁,外牆構造為「混合構造」,以土、石、磚為主。左側鏡面牆及背立面下緣以花崗石平砌,上緣為斗砌磚牆,右突歸大規壁以磚、甓、石混作之出磚入石砌,其餘皆為花崗石平砌,上緣抹灰,並以煙炙牽區隔上下。 古墓:本體包括墓碑、墓塚,塚前有墓埕及半月形墓池,在墓前方有一花崗石供桌,左右設曲手。 墓碑為花崗石造,高78公分,寬51公分,後17公分。邊框浮突,碑體背面緊鄰墓塚;墓龜為墳墓主體,以塊石做龜殼狀;墓桌為花崗石;曲手以石材構成,於墓碑兩側向左右構築。花崗石后土則位於古墓右前側。於古墓左側則以花崗石材新作一「古墓說明牌」。
- 室內裝修:
- 使用情形:1. 古墓周邊雖有飼養牛隻,因有進行妥適防護,且管理人有進行維護,古墓整體乾淨整潔。 2. 古厝目前做為居住使用,管理人有定期進行維護,古厝整體維護狀況良好。
- 使用現況:1. 古墓位於牛隻放牧區內,然周邊有進行防護措施,狀況良好。 2. 古厝壁體有多處滲漬,應多加留意滲水情形。 3. 古厝後屋坡因周邊工程施工不慎損毀局部屋瓦及出尺磚,已協助提出緊急事件通報表,待後續會議商討處理方式。
- 重點維護事項:古厝與古墓整體狀況良好,惟古厝後落因周邊工程施工不慎造成後屋坡局部損毀,其後續復原情形應持續關注。
王世傑古厝與古墓相關分享
[1]Peter Pan關於王世傑古厝與古墓的評價:
王世傑古厝,是精彩的開竹第一人的故居,縣文化局整修的很好,也顧及90多歲的長者,設立無障礙通道!
[2]Otto陳錦郎關於王世傑古厝與古墓的評價:
王世傑(1661年2月13日-1721年10月5日),1711年左右帶領漢人遷居開發竹塹地區(今臺灣新竹市一帶),興築了隆恩圳,且他及其後代捐獻了土地、資金給不少新竹市的廟宇,如新竹都城隍廟、竹蓮寺及「東瀛福地」土地廟等。他後來於巡視水圳時被當地原住民出草襲殺~
[3]Pang Cheung Sze關於王世傑古厝與古墓的評價:
這座建築已有數百年曆史,是幾年前修復的。
[4]陳王關於王世傑古厝與古墓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