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定古蹟永濟義渡碑(竹山鎮)古蹟歷史
古蹟評定基準
-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 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
- 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 具其他古蹟價值者
縣定古蹟永濟義渡碑(竹山鎮)基本資訊
古蹟名稱 | 縣定古蹟永濟義渡碑(竹山鎮) |
---|---|
古蹟編號 | 20190123000001 |
古蹟級別 | 縣(市)定古蹟 |
古蹟類型 | 碑碣 |
古蹟登錄理由 | 具有先民開發史上交通及運輸之特殊文化意義,富有高度保存價值。 |
古蹟登錄法令依據 | 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中華民國71年5月26日總統令公佈〉第27條 |
古蹟縣市 | 南投縣 |
古蹟地址 | 南投縣竹山鎮竹山鎮社寮紫南宮前廣場 |
經度 | 120.72285501771 |
緯度 | 23.816965435901 |
所屬主管機關 | 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
相關網站 | 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
縣定古蹟永濟義渡碑(竹山鎮)地圖資訊
縣定古蹟永濟義渡碑(竹山鎮)建築與使用情況
- 建築特徵:擺渡分官渡與民渡,前者由官建,後者由民建,均以賣渡收資為業。如免費給渡則稱為義渡,義渡又分官義渡與民義渡。而不論哪一種渡,目的都在聯通兩岸,以利民行。故義渡經費,常以設置田產收租維持。 光緒5年(1878年),在濁水莊福興宮左側及社寮莊土地公廟紫南宮各立了一座「永濟義渡碑」,由北投保舉人簡化成撰寫碑文,高185公分,寬88公分,厚6公分。從右至左橫寫「永濟義渡碑記」,略記史實、捐款者和所置之田產,以昭示後人。
- 室內裝修:
- 使用情形:古蹟現況保存良好,花崗石造呈自然風化現象,未作任何使用。
- 使用現況:古蹟之現狀保存良好,花崗石造呈自然風化之現象,未做任何用途使用。目前由南投縣政府竹山鎮公所管理維護。
- 重點維護事項:預防自然風化、定期維修。
縣定古蹟永濟義渡碑(竹山鎮)相關分享
到訪日期:2022.09.21(中午) 永濟義渡碑,是分別位於南投縣濁水溪兩岸名間鄉濁水福興宮與竹山鎮社寮紫南宮的兩座義渡碑,目前列為南投縣第三級古蹟。 臺灣早期渡船在民營方面,常有勒索之事發生,僅對貧弱者造成重大負擔,也讓行旅者飽受困擾,因此為往來行旅者提供公益性質的義渡,即在此種背景下產生。 董文之子董鐘奇承父志,於光緒五年 1879年)籌設完成「永濟義渡」,正式運 作,並於社寮士地公廟-「紫南宮」及濁水庄媽祖廟「福興宮」間,由北投保舉人簡化成撰寫碑文,各立一座永濟義渡碑記,以為見證永濟義渡的「買業生息」使用 在公益事業的興辦,其所建立的「造產共享」的永濟文化精神,是值得人們世代 所歌頌和讚美的! 總而言之,雖然紀念碑已經有點模糊不清,不過來紫南宮拜拜之餘,也可以來欣賞一下這三級古蹟,緬懷一下先人義渡的精神!
20211003: 以前人見義不平來自費免費讓人坐船渡溪的義舉石碑,但想到某觀光地區船,短短600公尺遠吧,以前收費是便宜合理,因大陸客熱門景點,坐船收費就越來越高,連在地人也看不下去,現無外國客,一樣高船票,省錢都騎過港隧道去回),而2019年去香港那個超高消費物價坐船過港,那1.8公里距離遠的船票,換算台幣10元左右...二者天高地遠相差太大..
對面斜右方的豆乳雞攤小妹妹先學做人再來做生意吧!你們收錢的人飲料品項沒跟你交代清楚,我們收到飲料反應說沒加鮮奶,還反過來說我們沒說清楚?然後加完鮮奶就擺在台子上連說個抱歉飲料好了也不會?這種店仗著地點好就擺臉色給客人看?豆乳雞賣一份150的量在其他地方都可以買兩份了,而且是事先炸好放保溫箱賣,波霸綠茶鮮奶奶味也超淡還賣60,態度還這樣,下次絕不會再光顧
石碑的設立是為早期竹山與名間之間隔著濁水溪,居民來往交通不便,因此當地童生董榮華及舉人簡化成發起募捐設立「義渡口」,供濁水溪兩岸的民眾渡船,後因董榮華逝世計畫停擺,其子董鍾奇便繼承父志,於光緒五年(西元1879年)設置完成,並設立「永濟義渡碑」紀錄此義舉。「永濟義渡碑」已於民國七十七年評定為國家三級古蹟,並建造涼亭防止古蹟損壞,石碑因年代久遠字跡模糊,一般設有同等尺寸及相同文字的木碑供民眾瀏覽。
縣定古蹟,於光緒5年籌設完成永濟義度,正式運作,為董文之子董鐘奇承父志。
相較之下,我比較喜愛有歷史的義渡碑,但是也覺得紫南宮是個聚集希望與期待的好地方。
孤立在香火鼎盛紫南宮旁的義渡碑,沒有發財故事加持的三級古蹟,總是冷清,沒人聞問。
政府的不重視使得三級古蹟乏人問津,應可再多做些改造,向社會大眾展示該古蹟的歷史性。
是縣定三級古蹟,可惜維護得不是很好,四周環境有點亂。
紫南宮也來N次了,第一次發現它的存在,是個幾乎要被忽略的第三級古蹟,就在燒金紙的金爐後面。木板上的文字簡介已經模糊不清,其中一塊大石碑的刻字也是完全無法辨識,確實是很有歷史,訴說著一則年代久遠的故事,關於義渡發起人董文為幫助竹山鎮社寮里跟名間鄉濁水村人民,在生活上需要以及商業上往來,卻因濁水溪之湍急與阻隔,導致交通上的不便利,故開啟了義渡的事業,並廣獲地方士紳的支持,大眾協力出資與募款,免費提供渡河的義行善舉。這樣互助合作為地方貢獻一己之力的事蹟被記錄下來,雖現今已無義渡之需求,然而義渡之精神能永存是此行最大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