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螺廣福宮古蹟歷史
古蹟評定基準
- 具高度歷史、藝術或科學價值者
- 表現各時代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
- 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西螺廣福宮基本資訊
古蹟名稱 | 西螺廣福宮 |
---|---|
古蹟編號 | 20180719000002 |
古蹟級別 | 縣(市)定古蹟 |
古蹟類型 | 寺廟 |
古蹟登錄理由 | (一)具高度歷史、藝術或科學價值者:大木、泥作、剪黏、彩繪、石作等建築裝飾,均為當代優秀匠師之作,技藝精細,具建築史、技術史、藝術價值。 (二)表現各時代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歷經各時期的修繕,表現不同的工藝傳承特色。 (三)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文物數量甚豐,保存完整,具稀少性。 |
古蹟登錄法令依據 | 符合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7條暨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項第1、2、3款指定評定基準。 |
古蹟縣市 | 雲林縣 |
古蹟地址 | 雲林縣西螺鎮新街路32號 |
經度 | 120.4648385215 |
緯度 | 23.797227908331 |
所屬主管機關 | 雲林縣政府 |
相關網站 | 西螺廣福宮老大媽 |
西螺廣福宮地圖資訊
西螺廣福宮建築與使用情況
- 建築特徵:廟宇三川殿採單簷硬山式屋脊,正脊中央有福祿壽三星像,雙側各有一隻彩塑鳳鳯,稱為「雙鳳朝三星」;側脊飾有彩塑雙龍護塔,屋脊中央有一座九重寶塔,左右兩旁雙龍相向。屋頂為紅瓦底及綠色筒瓦。 兩側水車堵飾剪黏,為剪花大師陳天乞的作品。
- 室內裝修:
- 使用情形:使用中
- 使用現況:
- 重點維護事項:
西螺廣福宮相關分享
西螺廣福宮前為祀拜西螺無主孤魂的老大公廟,同治十年(1871年)由廖振元帶領信徒前往湄洲迎神像,即「新街老大媽」,其後大眾廟遂轉變為媽祖信仰。對於該廟建立年代有不同說法,近代為與同鎮雍正元年建立的西螺福興宮爭地位,有將建立年份提前的現象,如廟方主張[a]說順治元年(1644)由廣東與福建裔五十三庄共同建立,故名「廣福宮」,但依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蔣毓英的《臺灣府志》,當時該地為平埔族西螺社所居,尚未成漢人街肆,再加上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諸羅縣志》可知康熙晚期西螺開發仍未興盛,不可能當時建廟。依其廟內匾、石爐皆屬嘉慶年款,因此建廟歷史至少可上溯到嘉慶十四年(1809年)。[2] 同治十年地震,廣福宮建築傾圮毀壞,由廖振元再度提議重修,並於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落成。此次重建還留下一方名為「廣福宮重興牌記」的石碑,置於後殿二樓右壁。[2] 1936年,董事詹福壽與眾首事共同發起勸捐,保有臺南州知事藤田傊治郎署名之改築許可,至1938年完竣[2]。 1978年成立管委會,首位主委為廖伯雄,其後於2001年8月改制為財團法人[2]。九二一地震後殿梁柱嚴重受損,以新台幣約八千萬元於2003年2月發包動工[3]。2004年行政院依《國有財產贈予寺廟教堂辦法》,將四百多坪當時廟方未登錄的地無償贈與[4]。2006年,中央政府補助兩百多萬,進行廟埕廣場空間改善工程,但鋪設不利於行儀的粗磚,導致重作[5]。 2007年後殿重建後,增設月下老人殿、財神爺殿、神農殿、文昌帝君殿及觀音菩薩殿[6]。今址為西螺鎮廣福里新街路32號[2]。
西螺廣福宮 西螺媽老大媽廟 1. 開基老大媽,俗稱西螺媽 2. 這裡的媽祖被稱為「老大媽」,因媽祖還會至國道休息站出巡,有「國道媽」之稱 3. 這裡有兩尊媽祖會有一點翹腳的感覺,曾經有傳說整體像是一個「安」字。 4. 廟裡有全台最大的「樑籤」,但實際上他本身功能與籤無關純粹是寫上當時贊助者名字。 5. 目前殿前的石香爐是目前台灣存在石香爐中最古老細膩的。 6. 廟內的泥塑剪黏是陳天乞與其工班做出來的,象徵的是在外面的作品中有一幅兩邊有兩座山像是饅頭堆疊
難得一見的禁煙廟宇,雖為道教的媽祖廟,但廟內確安靜清祥,有著寧靜的氛圍,整體廟宇設計很有古味,屋簷雕刻上色工藝非常漂亮,可仔細欣賞,其三樓供奉的月老很靈驗,身為單身狗的朋友,可前往參拜擺脫單身。
20230114=滿有歷史的廟,滿大間也有不少古蹟文物.
廣福宮的規模好大,歷史悠久,很值得一看,推薦哦
走溪洲大橋旁邊 接水源路 口店福德爺廟 下馬 縣145興建路左轉 左轉東南路 右轉中市路 左轉修文路 🅿️廣福宮後面 延平路上 公正路口
重要地標也是重要信仰,旁邊的油蔥粿很好吃!聽說改名叫九層粿
繼續今天的行程 11頂神轎出門
⛩己列入古蹟保護,古蹟保持不易,就看財團法人董事會如何經營把關。
西螺廣福宮歷史悠久的縣定古蹟,雖然建廟時間眾說紛紜,但依據廟內文物推斷建廟歷史至少可上溯到嘉慶十四年。 其廟宇格局為五開二進閩南式木造建築,三川殿採單簷硬山式屋脊,正脊中置福祿壽三星像,雙側各有一隻彩塑鳳凰,稱為「雙鳳朝三星」。 宮內正殿主祀天上聖母神像,廟內最早匾額為嘉慶十四年的「恩流澤國」匾,為三片木製板拼接而成,有回字紋邊框為飾,匾面呈深褐色,四字以陽刻金漆粗體行書寫成。 該廟宇歷經多次整建重修,在各時期的修繕,表現出不同工藝傳承特色,其具有高度歷史、藝術及科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