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思義教堂|探索教堂類型古蹟的深遠歷史

路思義教堂古蹟歷史

美國路思義家族捐款興建路思義教堂(Luce Memorial Chapel),「路思義教堂」1963年落成,此建築為貝聿銘、陳其寬與張肇康合作設計,在結構系統、空間體驗、材質美感上皆已臻化境,優美地整合為一動人的傑作,為臺灣現代建築最具創新價值的作品。
路思義教堂探索

古蹟評定基準

  1. 已指定之古蹟中較具重要、保存完整並為各時代或某類型之典範者

路思義教堂基本資訊

古蹟名稱路思義教堂
古蹟編號20190515000003
古蹟級別國定古蹟
古蹟類型教堂
古蹟登錄理由(一)具高度歷史、藝術或科學價值: 1、歷史價值:自1865年聖約翰大學創校開始,基督教會有意識的藉由興辦教育以傳揚其宗教思想。創校興學是西方的教會系統急欲進入中國地區的手法之一,出資者為西方教會,設計者也多為西方建築師與事務所,卻普遍以當地所熟知的意象營造建築,藉以增加地區民眾對其宗教意識形態的接受程度。透過東海大學的設立、規劃與實現,見證了基督教會透過創校興學宣揚其宗教思想的時代背景。 2、藝術價值: (1)東海校園的核心是路思義教堂,其區位與特殊造型更表現出與眾不同的神采,承載歷史建築所具有的特殊結構形態和紀念性。校園建築以傳統三合院民居生活情境取代官式意識形態,與教堂建築形式明顯區隔,呈現自然的空間感與謙遜的營造態度。 (2)在美學層次上,路思義教堂的實踐,轉借了西方現代主義,並加以地域詮釋。在時間與觀念上,接近現代歐洲前衛主義建築形式。路思義教堂在空間體驗、結構系統、材質美感上皆已臻化境,優美地整合為一動人的傑作。路思義教堂融入現代主義的思考邏輯,將地域傳統的特性重新抽象化地詮釋傳統意涵,形成一個純粹的作品。這種藉由結構自身的「形式」統合外型,兼具傳統與創新的設計想法,將傳統道家思想「無而後有,虛而後實」闡述於建築上,更將薄殼結構向前推至「亦柱、亦樑、亦牆」的新意境。有機、穿透式的空間處理方式也讓教堂充分融入周邊環境;在牆與四周地面銜接處做了一個凹槽,也加深了路思義教堂的四面曲牆,由高處看似從土地長出來,讓土地與建築合而為一,達到建築最高境界。 (二)表現各時代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路思義教堂由屋頂與牆合而為一,四片曲面完全分開,在間隙設置天窗及前後窗。進入教堂後視線被雙曲面引伸將導向上,強化了教堂空間矗立高聳的空間流動感,復以從盡端射入的自然光線,使人們產生對宗教崇敬之心。教堂外牆鋪設黃色琉璃菱形面磚,與傳統宗教建築屋瓦色澤相若;面磚上有乳突釘頭,類似傳統建築中穿瓦衫牆壁。而整體教堂造型卻是源自於現代建築的圓錐雙曲面構造,充份顯現出傳統與現代匠作的巧思。教堂內部空間善用建築構造的物理環境特色,打造出煙囪效應的「重力換氣」(或稱「浮力換氣」)原理,使室內氣流隨溫度變化自然流動,滿足在物質匱乏年代中環境控制之技術。 (三)具重要性:路思義教堂設計曾刊登於1957年3月號的《Architecture Forum》( 建築論壇) 及同年8月號的《Architectural Record》,為臺灣建築設計界之罕見。1974年3月郵政總局曾將路思義教堂印製為臺灣風景區郵票發行,亦足見其代表性。2014年,路思義教堂獲選為蓋提基金會(Gatty Foundation)「Keeping It Modern」全球十大卓越的現代建築作品之一。 (四)保存完整並為各時代或某類型之典範:路思義教堂自落成、獻堂之後,保存完整一直維持建築原貌,並持續作為假日禮拜之使用。路思義教堂的設計,歷經木構造、鋼結構與木構造,到鋼筋混凝土(R.C.)構造這一段曲折的過程。最終在結構、穩定性、內部使用和外觀等因素的多重考量下,確立為四片分離、亦牆亦屋頂的鋼筋混凝土雙曲線結構,每片曲面在與地面及頂端相接部份則為直線,外表形成圓錐雙曲面(Conoidhyperboloid)內面支撐以菱形格子梁系統,結構合理堪稱現代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之典範。
古蹟登錄法令依據<<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
古蹟縣市臺中市
古蹟地址臺中市西屯區臺灣大道4段1727號
經度0
緯度0
所屬主管機關文化部
相關網站-

路思義教堂地圖資訊

路思義教堂建築與使用情況

  • 建築特徵:
  • 室內裝修:
  • 使用情形:
  • 使用現況:
  • 重點維護事項:

路思義教堂相關分享

[1]陳承志關於路思義教堂的評價:

東海大學最具代表性的建築物之一😍😍😍 為著名建築師陳其寬與美國華裔建築師貝聿銘之作!!! 身為東海人,每次回母校都要拍好幾張的地標!!! 之後教堂要開始為期約一年的整修保養🙏🏻 畢竟也快滿60歲了(1963年11月2日落成。) 期待教堂的整修完畢再來拍美照💯💯💯 拍完教堂的美照,可以去一旁的文理大道走走,或是到 乳品小棧喝杯牛奶、吃冰棒消暑都很推薦😋😋😋

[2]HSU E40關於路思義教堂的評價:

非常值得專程前往的免費經典景點。 人不多,很適合慢慢欣賞拍照。交通也算方便,只是從台灣大道公車站走進去要15分鐘左右,旁邊有小7跟咖啡店可以小憩。

[3]黃建倫(冷冷)關於路思義教堂的評價:

東海大學的地標建築景點 一個特色教堂聳立在一片綠色草原中 假日蠻多人來草坪露營玩耍 除此之外校園蠻大的可以到處走走逛逛 還可以到附近的乳品小站逛逛 有不錯吃的牛奶製品甜點零食~

[4]May Zhou關於路思義教堂的評價:

東海大學的地標景點。 佇立在一大片草地上。假日有許多來野餐、遛狗、遛小孩。 從大門口走路沿著大路走過來大概10分鐘左右,路上也有指標。 如果幸運的話,可能還會遇的上在這裡辦婚禮的新人,好有歐美氣氛,簡單輕鬆的氛圍。 有到東海大學的話千萬別錯過,整個校園很大,走個整天也走不完。也可以到校內的冰淇淋販賣部吃個好吃的冰淇淋。

[5]賴朶趴趴走關於路思義教堂的評價:

東海大學教堂在整修,但校園腹地很大,天氣好的時候很適合走路。因校園滿多斜坡,腳程不好的幼兒或長輩會有的吃力,但還能在體力範圍內能完成。 校園內有賣牛奶的也有咖啡館,都有提供食物或飲料,越下午人滿多的,但現場座位不多。而且咖啡館服務態度有待加強😟可自行評估是否需要在校內購物、飲食。 …

[6]Edward Chu關於路思義教堂的評價:

路思義教堂(英語:The Luce Chapel)是位於台灣台中市西屯區東海大學的基督新教禮拜堂,為著名台灣建築師陳其寬與美國華裔建築師貝聿銘之作。始建於1962年11月1日,並於1963年11月2日落成;2017年9月26日臺中市文化資產處以「路思義教堂及鐘樓」將其與畢律斯鐘樓登錄為臺中市定古蹟,衛理會館、舊藝術中心將其登錄為歷史建築。2019年4月25日文化部公告再將其升格為國定古蹟,畢律斯鐘樓單獨維持臺中市定古蹟之有形文化資產身份。 東海大學建校籌備處於1953年6月成立,由杭立武擔任主任,並選擇大肚山為校址。中國基督教大學聯合董事會邀請華裔美籍知名設計師貝聿銘來台進行實地勘察校地及校園規劃,並邀請張肇康與陳其寬兩位建築師參與設計。1960年代,陳其寬接替張肇康進行東海校舍設計,其現代主義風格為主的設計,使東海大學校園建築風貌有了巨大改變,其中當時流行的雙曲面薄殼結構,即表現在路思義教堂的設計上。路思義教堂主體工程由畢業於台北工業學校的技師紀錦坤、陳新登負責,工程於1963年11月2日落成。 教堂的結構是由工程師鳳後三計算,另一位工程師R‧西佛也參與過計算但其提出的方案被前者所拒絕,於是在鳳的堅持下定案。教堂雙曲面的拼接形成「向天」的意象,設計師認為這能使在裡面的人們得到一種最原始的滿足,據王鎮華的了解,建築用材是薄殼帶格子樑,這樣的格子樑在內部空間裡顯得很新穎。在用料上,考慮到採用噴式工法無法使建築質量達標,所以改用搗灌。建築所用的菱形面磚特別考慮用灰縫來調整,讓貼面中間的乳丁能成為一個水平的參考線,一方面凸出曲面的曲,一方面產生與人相關的參考尺度。路思義教堂和東海大學校園建築一向為人討論的,就是要如何定義其介於中國風格與現代主義建築之間的風格。 摘自維基百科

[7]黃佳紅關於路思義教堂的評價:

在這個酷熱的盛夏裡 走在校園 仍常有涼風吹過來 很是舒服 百看不厭~路思義教堂

[8]咪咪關於路思義教堂的評價:

參觀路思義教堂,是吃飯時老闆娘推薦的,說這是東海特色,所以特地來看看,蠻有歷史年代基督教教堂,順便參觀東海大學,建築物都有年代了,是特色之一

[9]黃嘉揚關於路思義教堂的評價:

去的時候很可惜沒有開 原本以為會很大 但其實範圍蠻小的 旁邊的草坪也沒有多大 建築很美觀 裡面的裝潢也很漂亮

[10]張爵關於路思義教堂的評價:

(英語:The Luce Chapel)是位於台灣台中市西屯區東海大學的基督新教禮拜堂,為著名台灣建築師陳其寬與美國華裔建築師貝聿銘之作。始建於1962年11月1日,並於1963年11月2日落成。 2017年9月26日臺中市文化資產處以「路思義教堂及鐘樓」將其與畢律斯鐘樓登錄為臺中市定古蹟,衛理會館、舊藝術中心將其登錄為歷史建築。2019年4月25日文化部公告再將其升格為國定古蹟,畢律斯鐘樓單獨維持臺中市定古蹟之有形文化資產身份。2022年11月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補助3230萬元修復經費,進行為期一年的閉館整修。預計於2023年11月,即教堂完工60周年時重新啟用。 名稱典故 「路思義」教堂是美國的《時代雜誌》、《生活》雜誌創辦人亨利·路思義(Mr. Henry R. Luce;又稱亨利·魯斯)為了宣揚福音並紀念父親亨利·溫特斯·路思義宣教士(Mr. Henry W. Luce)而捐款與建造的。 興建過程 東海大學建校籌備處於1953年6月成立,由杭立武擔任主任,並選擇大肚山為校址。中國基督教大學聯合董事會邀請華裔美籍知名設計師貝聿銘來台進行實地勘察校地及校園規劃,並邀請張肇康與陳其寬兩位建築師參與設計。1960年代,陳其寬接替張肇康進行東海校舍設計,其現代主義風格為主的設計,使東海大學校園建築風貌有了巨大改變,其中當時流行的雙曲面薄殼結構,即表現在路思義教堂的設計上。路思義教堂主體工程由畢業於台北工業學校的技師紀錦坤、陳新登負責,工程於1963年11月2日落成 建築藝術 前東海建築系漢寶德教授曾評論道[10],路思義教堂也許是台灣島上最著名,也是最有歷史價值的建築。它是現代主義時代中華新建築的代表,也是中華文化與西方相遇而產生的最佳作品。 結構 教堂的結構是由工程師鳳後三計算,另一位工程師R‧西佛也參與過計算但其提出的方案被前者所拒絕,於是在鳳的堅持下定案。教堂雙曲面的拼接形成「向天」的意象,設計師認為這能使在裡面的人們得到一種最原始的滿足,據王鎮華的了解,建築用材是薄殼帶格子樑,這樣的格子樑在內部空間裡顯得很新穎。 在用料上,考慮到採用噴式工法無法使建築品質達標,所以改用搗灌。建築所用的菱形面磚特別考慮用灰縫來調整,讓貼面中間的乳丁能成為一個水平的參考線,一方面凸出曲面的曲,一方面產生與人相關的參考尺度。路思義教堂和東海大學校園建築一向為人討論的,就是要如何定義其介於中國風格與現代主義建築之間的風格。

路思義教堂相關圖片

路思義教堂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