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神廟|探索寺廟類型古蹟的深遠歷史

風神廟古蹟歷史

臺南風神廟創建於清乾隆4年(西元1739年),位於當時南河港右安瀾橋邊。由巡道鄂善以臺灣地處外海,船隻往來的安危,繫於神明的保祐,所以奏請建廟專祀。當時的規模是前為頭門,內建正屋三楹做為官廳,廳後供奉風神牌位。後殿再奉大�。清乾隆30年(西元1765年)知府蔣允熹第一次重修,清乾隆42年(西元1777年)蔣元樞再修,並在廟的左側增構民居一所,做為公館,再加建石造牌坊於頭門前。根據《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風神廟位於西門旁,前育河橫流而過,官廳為二開間兩護龍的形式,廳後的風神廟前有拜亭,後有大士殿,屋頂曲線平緩,翹脊短又小,廟在左側有座公館,作為接待官員賓客的用途。頭門前左側有重擔頂石碑亭,右側為木造屋頂碑亭,整體規模寬廣,為清領時期八大廟宇之一。可惜,日大正7年(西元1918年),日人實施市區改正,因開闢道路(含民權蹈三段),而將官廳後面的殿、屋、公館全部拆毀,所供奉的神像遷移至官廳內。日大正13年(西元1924年)、西元1957年曾再加以重修,惟已不復當年規模。
風神廟探索

古蹟評定基準

  1.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風神廟基本資訊

古蹟名稱風神廟
古蹟編號19851127000055
古蹟級別直轄市定古蹟
古蹟類型寺廟
古蹟登錄理由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67條綜合評定之
古蹟登錄法令依據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中華民國71年5月26日總統令公佈 )第27條
古蹟縣市臺南市
古蹟地址臺南市中西區民權路三段143巷8號
經度120.1957485366
緯度22.99731742497
所屬主管機關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相關網站光之廟宇-風神廟

風神廟地圖資訊

風神廟建築與使用情況

  • 建築特徵:建築特色→建築體坐北朝南。日治時期,因開闢道路而將風神廟拆除過半,加上巷道取代河港,風神廟的地位不復當年。風神廟現有建物為日大正13年(西元1924年)所重建,平面格局為三合院式帶軒,即三間起的正殿前帶四柱式單開間秤亭。正面的護龍山牆延伸為圍牆,向內轉圓弧後與拜亭前點金柱相接,使拜亭兼具門樓的功能,並且略有凹壽式的意味。
  • 室內裝修:
  • 使用情形:祠廟
  • 使用現況:由於台南市計畫道路開闢與該古蹟鐘樓衝突,才使該古蹟保存受到重視,進而個案變更為古蹟保存區。目前南面有接官亭古蹟,為一完整景觀據點
  • 重點維護事項:木構件白蟻腐蝕、屋頂防水

風神廟相關分享

[1]charlie wang關於風神廟的評價:

風神廟 是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的直轄市定古蹟,是全臺灣現存唯一一間主祀風神的廟宇,也是臺灣府城七寺八廟之一。同為直轄市定古蹟的接官亭坐落於廟埕。 該廟是在清乾隆四年(1739年),由臺灣道巡道鄂善所建立,就設在臺灣府大西門外面南河港的河道右側、安瀾橋的旁邊。當時的風神廟是一棟四進的建築,其第一進是大門,第二進是官廳,第三進便是風神殿,而第四進是大士殿。是在把原設在赤崁街大井頭的接官亭移到此處後興建,以保佑往來舟楫的行旅安全。 而在這之後臺灣府知府蔣允焄於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對風神廟進行了第一次的整修,而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時的知府蔣元樞則又再次進行整修。這一次除了對原有建築整修之外,蔣元樞還在廟的東側建置公館以讓來臺的官員暫居,並建設石坊以光大這座進出臺灣的門扉。 而在日治時期,由於日本在大正七年(1918年)進行的市區改正計畫,而導致原本後半部所有的殿舍以及旁邊的公館遭到拆毀,神像移到原本的官廳。後來在大正十三年(1924年)時,當地的士紳集資在原官廳地點之上重建,而成今之風神廟。而在那之後仍進行了幾次整修,如民國81年(1992年)。 2016年2月6日的高雄美濃地震,造成日治時期建的石造鐘樓(後考證為峴石亭)倒塌,鼓樓(後考證為棠蔭亭)結構也有受損,為該次地震中臺南古蹟受創最嚴重者。之後經過相關考據,於2017年9月18日舉行風神廟修復工程的開工祭拜儀式,2019年6月14日竣工,在7月25日完成驗收。同年(2019年)10月5日舉行入火安座儀式。

[2]清華閣周祐名掌中劇團關於風神廟的評價:

【廟埕文化,儀式與活戲】 記得早上細雨濛濛的上貨, 幸得風神爺的相助, 風調雨順,讓演出當日順利圓滿~ 透過扮仙儀式,答謝神明庇佑, 口白與鑼鼓樂搭配,聽到的所有人,逐漸靠近戲台前 等著八仙輪番上陣賜福, 一種信仰與文化的養成。 鞭炮響連天,陣頭陸續前來西羅殿進香, 廟埕沸沸揚揚,熱鬧大對台, 觀眾的目光轉移考驗著團隊的默契,一來一往下, 演出隨著觀眾變化,就像有了生命, 沒有固定的台詞,全憑當下的氣氛綻放, 大家進入了演出,表演不只有舞台上,連觀眾們也都在其中。 讓戲活起來,這是台灣特有的場域表演文化,將透過大家永續延續下去。

[3]Sunpex Yu關於風神廟的評價:

風神廟是府城「七寺八廟」之一的古廟,也是少見主祀風神的廟宇。風神廟的創建緣由,要追溯回廟宇本身的地理位置—位於五條港的「南河港」邊,這裡是早期渡海來臺的官員初入府城的門戶,也因此在清乾隆4年(1739),由當時的最高官員建立了風神廟,希望藉由祭祀風神,能讓海象平穩,保佑旅人一路平安。位在風神廟前的接官亭石坊,顧名思義,是「接送官員」的牌坊。當年渡海來臺的清朝官員就是乘著舟船、停靠在渡頭後,踩著岸邊的階梯、穿越牌坊,來到陌生的臺灣。也很值得一看喔!

[4]Rosa Lin關於風神廟的評價:

臺灣現存唯一主祀風神的廟宇,建於清乾隆4年,以保佑往來舟楫的行旅安全。大正7年因市區改正計畫,導致原有風神廟舍遭拆毀,大正13年當地士紳集資重建風神廟而成今貌。1985年指定直轄市定古蹟。 風神廟很特別,尚有腳踩風鼓、手持斧頭鑿子的雷公,手拿明鏡的電母,以及將清朝時期廟旁的景緻納入壁畫題材,非常別緻的廟宇,旁邊設置史料館,有興趣可以前往參觀。

[5]Jacky Huang關於風神廟的評價:

七寺八廟的風神廟,我總是想像,這是呼風喚雨的地方。早期渡海來台的先民們,相信對“風”充滿了敬畏。廟對面還有接官庭。充滿古意,且生動的神像。絕對是名家的作品。

[6]浩生莊關於風神廟的評價:

第一次看到風神廟,還有雷、雨、火、水神。

[7]成天樂關於風神廟的評價:

座落於曾經的五條港終端,庇護遠航者一帆風順。滄海桑田,也見證了台江內海水道的淤積歷史。

[8]Tanji Tai關於風神廟的評價:

很漂亮的廟 我停車都停這邊 讚

[9]Sean Ho關於風神廟的評價:

接官亭、風神廟、西羅殿都在一起,�一次可以看三個��很有歷史價值的古蹟,相當不錯!

[10]richard Chou關於風神廟的評價:

三級古蹟廟宇除本身廟埕牌坊與新增的兩座亭臺有不同風格景象,再加上結合一旁西羅殿的傳統神祉活動則另一番不同紛圍。

風神廟相關圖片

風神廟介紹風神廟介紹

風神廟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