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山縣城殘蹟|探索城郭類型古蹟的深遠歷史

鳳山縣城殘蹟古蹟歷史

乾隆51年(1786)10月,林爽文起兵於中部,南路夥首莊大田率兩千之眾響應,後來兩度攻入興隆莊舊城(今左營舊城),鳳山縣城陷落。乾隆53年(1788)正月福康安奉命平定南路,鑑於舊城殘破不堪,乃將縣城遷移至下埤頭街(今鳳山區),是為鳳山新城。 鳳山新城初期僅環植刺竹,編棘為籬,頗為簡陋。嘉慶5年(1800)海盜蔡牽侵犯鹿耳門,官兵疲於奔命,汪降乘機在鳳山縣起事,後兵敗被捕。知縣吳兆麟鑑於民變威脅而強化防禦工事,乃於嘉慶9年(1804)督促兵、民,興建四方共六座的城門。嘉慶10年(1805)11月蔡牽的黨羽朱濆再度騷擾鳳山縣,土匪吳淮泗等賊眾響應攻城,吳兆麟被害,都司鍾璽力戰陣亡,下埤頭新城被賊眾屯踞八十餘日。幾次民變大大衝擊新城的合宜性,於是遷回舊城的意見浮上檯面,地方要員議論紛紛。道光4年(1824)10月間爆發許尚、楊良斌之亂,新城再度被亂民攻陷,至此,地方官員決議進行舊城的改築工程。道光5年(1825)知府方傳穟倡議以官民捐輸方式籌措修建舊城的經費,在方傳穟的努力下,舊城改築工程於道光5年(1825)7月15日動工,道光6年(1826)8月15日竣工。這是台灣第一座石造城池,然而鳳山知縣與紳民皆未遷回,依然滯留新城。 道光17年(1837)正月,曹謹奉命擔任鳳山縣知縣,隨之展開大規模的水圳興築工程,是為曹公圳。隔年(1838),曹謹在六座城門上增建城樓,復於四隅築建礮臺六座,並外濬環城濠塹再注入曹公圳圳水而成為護城河,使得新城的防禦能力大大提昇。在曹謹積極的建設下,新城更為堅固,民生社會也更為穩定。因此,縱然道光23年(1843)間福建巡撫程祖洛明令速速遷回舊城,官民依然延宕不遷。為了釐清其中問題,閩浙總督劉韻珂派人實地調查兩城的概況,舊城沒落蕭條,而新城受到紳民所喜愛。道光27年(1847)劉韻珂會同福建巡撫徐繼畬向道光皇帝上奏,擬議鳳山縣城定於下埤頭街新城,最後獲得皇帝的應允,雙城之爭終告結束。可見,新城已經是當時鳳山縣無法替代的政經中心。自此之後,僅咸豐4年(1854)參將曾元福修建土牆,使新城更為完善。 日治初期鳳山新城仍是地方重鎮,不過位於西邊的打狗港日益受到重視,因此通往打狗地區的道路日益重要。明治36年(1903),為了擴建鳳山街到苓雅寮道路而拆毀西門。明治40年(1907)間,南部鐵道系統從打狗向東延長至九曲堂,鳳山也設置停車場,隨之新道路的需求而局部拆毀北面的土牆和刺竹圍籬,總之,都市發展趨勢日益衝擊既有的縣城樣貌。昭和3年(1928),地方政府以改善公共衛生為由,將清領時期縣城既有土牆和兩萬多株的刺竹加以剷除,並進行今日中山路和光遠路的取直工程。至此,清領時期鳳山新城僅餘留部分殘跡,包括:東便門(三民路底)、平成砲台(曹公路旁)、訓風砲台(中山路旁)、澄瀾砲台(立志街旁)等。而東便門門外的東福橋因民國90年(2001)潭美颱風來襲倒塌,目前二座橋墩已移至岸上保存。
鳳山縣城殘蹟探索

古蹟評定基準

  1.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2. 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3. 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

鳳山縣城殘蹟基本資訊

古蹟名稱鳳山縣城殘蹟
古蹟編號19880226000004
古蹟級別直轄市定古蹟
古蹟類型城郭
古蹟登錄理由具有保存價值(備註:1998年5月14以前由內政部公告,未明述指定理由)
古蹟登錄法令依據<<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項第1、4、5款
古蹟縣市高雄市
古蹟地址高雄市鳳山區高雄市鳳山區三民路44巷內(東便門);鳯山區中山路5巷內(訓風砲台);鳳山區曹公路曹公廟後方(平成砲台);鳳山區復興街與立志街口 (澄瀾砲台)
經度120.35648928389
緯度22.627757988069
所屬主管機關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相關網站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文化資產網

鳳山縣城殘蹟地圖資訊

鳳山縣城殘蹟建築與使用情況

  • 建築特徵:1.東便門及東福橋:東便門為單栱道之城門建築咾咕石結構物,表面被覆以水泥沙漿,並於城門內栱間嵌入鋼筋便梯以便登城頂。 城門頂舖紅色地磚,四周外緣鋼筋露頭結以鐵線圍繞。而東福橋是目前全台僅存的清代橋樑之一,六角形的船形橋墩,橋面石板雖然尚存,然而已加舖混凝土與瀝青道路。 2.三砲台:三座砲台訓風、澄瀾、平成,整體構築皆以咾咕石組砌牆基,及代表該構造物之“門額” (包括東門、郡南第一關、迎恩等)。 在特色上,訓風砲台為雙弧形制,係順著護城河及鳳山溪之地勢而建,面向東南;額題「訓風」是三砲台中門額唯一內向者,兩字題於清道光18年(1838),左右以灰塑夔龍及書卷圖案裝飾,為台灣其它砲台所罕見。 澄瀾砲台沿護城河而建,為八角形制,護城河、二翼弧牆及銃孔(內大外小)尚留存;平成砲台為長方形制,修復後設置數處射口,雖不見昔日之大砲,亦聊以想像當年風貌。
  • 室內裝修:
  • 使用情形:目前三座砲台業已修護完成,整個砲台空間除古蹟本體可至砲台頂瞭望外,附屬砲台的空間,配合景觀整修為社區鄰里公園之形式,提供當地居民休憩之用。
  • 使用現況:今鳳山新城所存的遺蹟,只餘東便門,及其門外的四孔三墩東福橋,而曹謹於道光年間所建之六座砲臺,今僅存「訓風」、「平成」、「澄瀾」三座。
  • 重點維護事項:無

鳳山縣城殘蹟相關分享

[1]Hsu Jackie關於鳳山縣城殘蹟的評價:

西元1804年(清嘉慶9年)一直到1837年(清道光17年)間,清朝政府相繼在鳳山新城的角隅興建6座砲台,目前仍存有3座,都是依照地形興建。 砲台採用咾咕石及卵石為主要建材,位置是在當時鳳山新城的東南角,從東便門沿著鳳山溪走就可以看到了。 IG: t.p.f.v_1798 FB: 旅。拍。食。攝。1798

[2]陳品妘爸爸關於鳳山縣城殘蹟的評價:

清朝鳳山新城曾興建六座砲台,外設城濠,抵禦盜匪侵擾。目前僅存三座砲台,即「訓風、平成、澄瀾」;城濠為護城河,即「曹公圳」。

[3]SAM CHAN關於鳳山縣城殘蹟的評價:

列為古蹟的砲台遺址 一旁是過去重要的治水建設曹公圳 大約為五分鐘左右的景點

[4]Jen-Yu Wang關於鳳山縣城殘蹟的評價:

一個被冷落的古蹟,但親自走一趟,仍能稍微感受過去年代的氛圍,連續走幾個同年代的古蹟景點,更有感受。

[5]定少關於鳳山縣城殘蹟的評價:

少數僅存的砲台 雖是古蹟 但其實也就是個平台而已 作用應該和公園差不多 讓周圍的住戶閒話家常的所在 2014/10/18 [1ST

[6]Ting Wang關於鳳山縣城殘蹟的評價:

位在中山路龍山寺右側後方的訓風炮臺,為早期從閩粵移墾及貿易船之上岸的要塞,鎮守著鳳山溪往前鎮河出海口的要衝,戰略形勢非常重要,如今僅剩大砲台。 訓風炮台於清道光十八年時於鳳山新城的四個角落建築了六座炮台,東南與西北角落各兩座,東北與西南角落各一座;目前僅存的三座炮台分別為「訓風砲台」、「平成砲台」、「澄瀾砲台」。 目前被列為國家三級古蹟,訓風炮台則位於當時的東門城牆東南隅轉角處,牆面呈現圓弧形,正面朝東,上方俯瞰視野寬闊;前方鄰近鳳山溪與城壕匯流處,是一要衝位置,防守地位相當重要。 訓風炮台主要建材為卵石,明顯可見其歷史悠久;牆身嵌有花崗石匾額-「訓風」,兩側則以泥製塑型、造型柔美的書卷作為裝飾,工法嚴謹,具藝術價值;然而經歷烽火與歲月損壞,原本綿長的城牆如今只剩十多公尺長。 附近公園、寺廟環境清幽,讓許多民眾閒暇無事的時候,總愛來河道邊散步。訓風炮台旁,沿著河岸走,溪林園道有寬敞的紅磚道、設施、花草供民眾休憩漫遊。有時間不妨來此走走,感受歷史文化之建築景觀。 文/網 👉與另一座“平成砲台”算是鳳山維持最好的二座砲台。 👉砲口已不見,夜晚人煙稀少,燈火昏暗,不太推晚上去。 👉幼稚園在旁,早上聽到學生笑聲,一種砲台也不會寂寞感覺。

[7]Sj Lin關於鳳山縣城殘蹟的評價:

離東便門和龍山寺很近,沿著鳳山溪走過來即是

[8]Jack Tu關於鳳山縣城殘蹟的評價:

清朝時期為了防禦鳳山而興建此砲台,如今遺存的現址正好述說這段歷史。

[9]陳炎能關於鳳山縣城殘蹟的評價:

訓風砲臺位於鳳山龍山寺的右側,從龍山寺沿著中山路走,沒多遠的地方,就是中山路五巷轉進去,就可抵達訓風砲臺。砲台前的道路旁立著一幢小磚塔,上面題字「訓風砲臺」,旁邊有一塊粉色石碑, 說名砲臺為三級古蹟。 砲臺以硓𥑮石、卵石(砲台牆體、城牆),磚(踏道門樓、階梯、砲台女兒牆、頂舖面),黑糖、糯米與石灰合成的三合土(砲台內部填土)為建材,橫額「訓風」嵌於城牆內,左右兩側有泥塑之書卷裝飾,牆身呈現長條弧形狀,正面朝東,前面濱臨鳳山溪與護城河(城濠)合流處,護城河就是曹公圳,炮臺舊有的城牆只剩下十餘公尺吧! 現今留存的砲臺還有澄瀾砲臺與平成砲臺,還有附近的一座僅存的城門~東便門,可以順道去參觀瀏覽。

[10]黃合金Chen Chang Yu關於鳳山縣城殘蹟的評價:

登高望遠的好地方,眼觀奔波的人潮,耳聽城市的喧囂。

鳳山縣城殘蹟相關圖片

鳳山縣城殘蹟介紹鳳山縣城殘蹟介紹鳳山縣城殘蹟介紹鳳山縣城殘蹟介紹鳳山縣城殘蹟介紹

鳳山縣城殘蹟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