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山縣舊城古蹟歷史
鳳山縣舊城(今左營舊城)範圍包括東門、南門、北門、城牆、護城濠及北門外的鎮福社、拱辰井等。其中,城門、城牆和護城濠是道光5年(1825)7月15日動工改建的成果遺留,不過,整座舊城卻也奠基於康熙61年(1722)間首次興築土城的基礎上。
舊城是清政府統治台灣後鳳山縣第一處縣城所在。康、雍、乾三朝對台灣一向主張「不築城」的政策,因此,清領初期鳳山縣並未有城池。康熙60年(1721)4月間爆發朱一貴事件,隔年(1722),署理鳳山知縣劉光泗為了改善防禦工事,並且在不違背清政府不築城政策之下,而興築鳳山縣土城,這是台灣第一座土城,伊能嘉矩認為是由南路營參將陳倫炯設計修築。雍正12年(1734),鳳山知縣錢洙於土牆外環植三重刺竹以強化防禦工事。乾隆25年(1760),知縣王瑛曾於四城門上增建大砲臺四座。至此,第一階段的鳳山縣城已完備。
乾隆51年(1786)10月,林爽文起兵於中部,南路夥首莊大田率兩千之眾響應,後來兩度攻入舊城,鳳山縣城陷落。乾隆53年(1788)正月福康安奉命平定南路,鑒於舊城殘破不堪,乃將縣城遷移至下埤頭街(今鳳山區),是為鳳山新城。舊城從此沒落。
鳳山新城初期僅環植刺竹,編棘為籬,頗為簡陋。嘉慶5年(1800)海盜蔡牽侵犯鹿耳門,官兵疲於奔命,汪降乘機在鳳山縣起事,後兵敗被捕。嘉慶10年(1805)11月蔡牽的黨羽朱濆再度騷擾鳳山縣,土匪吳淮泗等賊眾響應進攻新城,吳兆麟被害,都司鍾璽力戰陣亡,下埤頭新城被賊眾屯踞八十餘日。幾次民變大大衝擊新城的合宜性,於是遷回舊城的意見浮上檯面,地方要員議論紛紛。道光4年(1824)10月間爆發許尚、楊良斌之亂,新城再度被亂民攻陷,至此,地方官員決議進行舊城的改築工程。道光5年(1825)知府方傳穟倡議以官民捐輸方式籌措修建舊城的經費,在方傳穟的努力下,舊城改築工程於道光5年(1825)7月15日動工,道光6年(1826)8月15日竣工。這是台灣第一座石造城池,然而鳳山知縣與紳民皆未遷回,依然滯留新城。縱然,道光23年(1843)間福建巡撫程祖洛明令速速遷回舊城,官民依然延宕不遷。為了釐清其中問題,閩浙總督劉韻珂派人實地調查兩城的概況發現,舊城沒落蕭條,而新城受到紳民所喜愛。於是,道光27年(1847)劉韻珂會同福建巡撫徐繼畬向道光皇帝上奏,擬議鳳山縣城定於下埤頭街新城,最後獲得皇帝的應允,雙城之爭終告結束。可見,新城已經是當時鳳山縣無法替代的政經中心,而堅固的舊城卻快速沒落蕭條。不過,也因如此,舊城卻在日治時期以後,意外且較為完整地被保存下來。
明治33年(1900)台南至打狗間鐵路完工通車,舊城驛(今左營車站)同年12月29日開始營運,從舊城驛經舊城北邊城牆而通往左營的道路被開發出來,逐漸影響北邊鄰接蓮池潭的城牆。大正10年(1921)開闢高楠公路(今左營大路),局部拆毀南門和西門城牆。不過,影響舊城最大者,莫過於昭和12年(1937)以後,日本海軍在左營地區闢建高雄軍港及其眷社群,從北門、西門、南門之間的城牆被大量拆毀。二戰後,勝利路闢建也拆毀北門一帶城牆。至此,舊城遺址大體而為今日的樣貌。
古蹟評定基準
-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 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
- 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
- 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 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
- 具其他古蹟價值者
鳳山縣舊城基本資訊
古蹟名稱 | 鳳山縣舊城 |
---|---|
古蹟編號 | 19850819000083 |
古蹟級別 | 國定古蹟 |
古蹟類型 | 城郭 |
古蹟登錄理由 | 舊城的城壁材料使用咾咕石,三合土,城門洞以來自大陸的花岡石砌半圓拱而成,北門外牆上有神荼及鬱壘浮塑彩繪像,況於民國80年(1991)全部整修完成,城外有拱辰井及土地公廟,東門外有護城河,建築十分完整,為台灣古城中較為特殊者。 |
古蹟登錄法令依據 | 符合《文化資產保存法》第3條第1款第1目及《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項及第2項規定。 |
古蹟縣市 | 高雄市 |
古蹟地址 | 高雄市左營區興隆段158-1號等 |
經度 | 120.29054550617 |
緯度 | 22.6750647005 |
所屬主管機關 | 文化部 |
相關網站 | - |
鳳山縣舊城地圖資訊
鳳山縣舊城建築與使用情況
- 建築特徵:舊城城牆的材料,內外以石灰砌成,中腹填土,基礎深三尺。東門共設九個雉堞,排列在外緣上,雉堞每個高157公分,間距46公分。兩隅角處轉成曲尺形,皆闢箭孔,箭孔悉為磚造。後緣設女牆,左右兩緣有磚砌梯階,下通城牆馬道。 馬道舖甓磚,門寬1.79公尺。踏道呈斜坡狀,分作七級,目前臺灣僅恆春城與鳳山舊城可見。北門座面與東門幾乎相同,僅臺座立分段與東門略有不同。雉堞以下出疊澀,火庫作凹入混線,並施彩繪。 四角以泥塑作圭腳,造型簡要。外壁拱洞兩測各嵌有一尊門神,屬泥塑加彩作法,為少見之孤例。係以螺殼灰浮塑為底,外施油漆彩畫而成。左像為神荼,右像為鬱壘。 南門曾於民國58年(1969)整修,四隅加鋼筋混凝土柱,城樓新築。城門座為土石構造,但城樓均為木結構,至西元1930年代倒塌。 城門樓柱位佈局十二柱法,乃由角隅四柱簡化而來。其外觀形式,屋頂為歇山式,左右側坡出檐短,脊用三川脊,由線和緩,予人平實感覺。
- 室內裝修:
- 使用情形:竣工於道光6年(1826)的鳳山舊城,自日治因市街開拓以及軍港等的設置,早已遭到了無情的摧殘,除了東門、南門與北門的門洞依然可見外,只剩下原先東門一段保存地較為良好:除存有東門的門牆及踏道外,東北邊尚剩有三十多公尺、西南邊亦留有一百多公尺的城牆,其城堞大都可見,並有一處完整的砲座;城外的濠塹亦尚有流水,成為現今市區的排水溝。
- 使用現況:古蹟本體於民國78年(1989)開始修復,民國80年(1991)完工,為一開放性空間,平日供民眾自由參觀。
- 重點維護事項:每年編列經常性清潔維護費及古蹟修復費加以維護。
鳳山縣舊城相關分享
[1]Silvia Cheng關於鳳山縣舊城的評價:
慢慢重建開放 目前有部分還在修護中 舊城旅遊(登上城門有時間限制)可連結蓮池潭週邊景點 附近餐飲 宗教文化都非常豐富多元 小大龜山小登山 登高夕陽餘暉下有不同面貌 也可租賃方便的腳踏車停停走走
[2]Peiching Huang關於鳳山縣舊城的評價:
國小社會課本提到的,台灣第一座土城牆,是朱一貴事件之後修築的,非常具有歷史意義,沒想到保存的非常完整
[3]Feng Sen WU關於鳳山縣舊城的評價:
一級古蹟見證歷史的歲月痕跡 目前僅剩東門鳳儀門 南門啟文門 北門拱辰門 西門奠海門已經消失
[4]陳致廷關於鳳山縣舊城的評價:
東門路附近,保存較為完整的一片城牆,連結城牆的是東門,從另一側看為鳳儀門,城牆前方有水渠,是之前護城河的位置,可以在城牆上方看到假設大砲的砲台,可沿著下方的紅磚步道行走,觀賞舊城風光。
[5]F Aki關於鳳山縣舊城的評價:
城牆補強較多,幾乎都是新蓋的。 城門還留有木栓的軌道痕跡。
[6]Tung Huang關於鳳山縣舊城的評價:
奠基於清朝康熙年間的鳳山縣舊城位於現在的左營區,是清朝政府統治臺灣後鳳山縣第一處縣城所在,也是臺灣第一座土造城牆
[7]Blumen Han關於鳳山縣舊城的評價:
修復過後的城門別有一番風味。在多那之二樓點杯咖啡,眺望下來,古城及街景一覽無遺,很開心這變得比之前更適合走走散心!
[8]Jay Chung關於鳳山縣舊城的評價:
有歷史的古城牆、還可以登上城門
[9]Sj Lin關於鳳山縣舊城的評價:
整修的不錯,和台北一樣,西門在都市建設時被拆了
[10]yu-cheng wang關於鳳山縣舊城的評價:
帶小孩來這走走看看歷史建築的美 走了登山步道, 走到了屏山書院那有一大片的九重葛花牆很美~ 三、四月來訪,還算涼爽。